2011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和"三大联动、六个跨越"的战略部署,坚持"加快发展、绿色发展"的总体取向,扎实推进"重点建设招商年"各项工作,推动了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11年,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GDP40.42亿元,占全市GDP的4.4%,总量居全市第8位,比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2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9.34亿元,增长1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4%,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5%,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1%,下降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72.4%、20.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1、10.9、3.0个百
分点。
二、农业
2011年,全县以发展农村经济为要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施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和扶贫连片开发项目为载体,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品牌战略,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种植业稳定发展。年末耕地面积14031公顷,比上年增长0.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26万亩,比上年增加0.14万亩,增长0.4%,其中水稻播面10.97万亩,下降1.2%;玉米播面8.44万亩、红苕播面5.08万亩,分别增长5.2%和1.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43万亩,比上年增加0.89万亩,增长9.3%,其中油料面积4.99万亩,减少1%;黄姜播面1.71万亩,比上年增长120.7%;白姜播面1.48万亩,比上年减少11.3%;药材播面1.82万亩,比上年增长10.7%。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10.83万亩,减少4.8%,其中蔬菜面积5.71万亩,减少1.7%。茶叶面积17.5万亩,增长21.0%;弥猴桃面积3.19万亩,增长6.1%。粮食总产量8.95万吨,增产1347吨,增长1.5%,其中:小春粮食0.42万吨,增长1.7%;大春粮食产量8.53万吨,增加1276吨,增长1.5%。油料产量5244吨,增加162吨,增长3.2%。蔬菜产量7.57万吨,比上年减少1.1%;甘蔗产量3519吨,减少2.8%;黄姜产量7892吨,增长137.9%;白姜产量9303吨,增长9.1%;药材产量2021吨,增长13.9%;茶叶产量4454吨,增长10.2%;水果产量4065吨,增长10.9%,其中弥猴桃产量394吨,增长110.7%。
林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年造林面积17.1万亩,增长57.3%;竹片产量43.02万吨,增长19.4%,木材采伐量5.38万方,减少34.7%;森林覆盖率达到71.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生猪出栏28.5万头,比上年减少3.9%;年末生猪存栏18.65万头,增长3.7%。牛出栏4780头,比上年增加50头,增长1.1%;山羊出栏5.14万只,比上年减少0.2%;家禽出栏131.3万只,比上年增加0.89万只,增长0.7%,其中:鸡出栏106.4万只,增长1.5%;肉兔出栏88.86万只,增长1.9%;禽蛋产量1630吨,比上年增加95吨,增长6.2%;兔毛产量73吨,与上年持平。肉类产量25787吨,减少3.0%,其中,猪肉产量20773吨,减少3.9%,猪肉产量占肉类产量的比重为80.6%。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水产品产量2100吨,与上年持平。
外出务工人数6.96万人,增长0.75%,全年劳务收入5.88亿元,增长33.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成效彰显,全年完成投资2.03亿元,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建成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27.8万亩,获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30个。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1.3%。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2万亩,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9.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6万人。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1100万元新建城市河堤4.8公里。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万亩,增长0.2%;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5万千瓦,增长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抓住"重点建设招商年"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县域纸、电、煤、板材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促进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县GDP的4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户,比上年减少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5.8%;实现总产值56.3亿元,增长41.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95亿元,增长44.3%;产销率为96.56%,实现利税4.65亿元,增长26.8%。
从县域重点产业分类情况看,造纸及纸产品制造产业产值增长12.03%,占全县规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25.83%;煤炭开采及洗选产业产值增长47.58%,比重为36.46%;水力发电及延伸产业产值增长31.13%,比重为4.8%;板材加工产业产值增长158.98%,比重为11.99%;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增长64.97%,比重为11.21%。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机制纸8.07万吨,增长2.98%;浆板19.87万吨,增长20.18%;发电量6.75亿度,下降15.57%;黄磷4894吨,下降18.96%;水泥16.44万吨,下降12.78%;淀粉2355吨,下降1.88%。
工业园区建设取得进展。全县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780万元,同比增长27%;园区企业投资完成9.75亿元,同比增长27%;园区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6亿元,同比增长29.8%;园区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75亿元,同比增长20.8%。
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055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具有资质等级企业3户,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万平方米,增长2.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交通、城市、新农村、工业集中区建设及企业技改等项目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达到20.46亿元,增长30.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5亿元,增长29.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4.12亿元,增长25.2%;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3亿元,增长59.1%。按行业分:第一产业投资1.09亿元,减少43.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4%;第二产业投资12.94亿元,增长92.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3.2%;第三产业投资6.43亿元,减少8.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1.4%。商品房施工面积41.51万平方米,增长300.2%;商品房销售面积9.06万平方米,增长51.6%。
五、国内贸易
2011年,全县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亿元,增长21.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8亿元,增长28.7%。
按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3亿元,增长18.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48亿元,增长8.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767万元,增长38.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1亿元,增长56.3%。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2011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75%,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5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2.81%。
六、对外经济
2011年,全县出口总额1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4%。实际利用外资40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2%。
全年签约项目25个,实际到位市外内资20.03亿元,增长52.4%。
七、交通、邮电通讯和旅游
2011年,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07亿元。完成213国道B段续建工程、103省道火谷电站淹没段公路改建工程、沐宜路(箭板至宜宾)、大底路和底五路主体工程、九黄路(海云至石溪)路基工程建设。建成通村水泥路105公里、资源路200公里。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农村客运片区化经营模式,开行边河客运专线,开通公交线路3条,有效推进了农村客运发展。
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325公里,河流通航里程98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391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公路客运周转量21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5%。
年末全县汽车拥有量4524辆,比上年末增加721辆,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3501辆,比上年末增加760辆。
2011年,全县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883万元,增长4.3%。全年订销报刊246.81万份,比上年增长13.0%。通讯需求不断扩大,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3583户,增长15.2%;固定电话用户26075户,增长1.3%。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宽带上网大量进入普通家庭,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9296户,增长25.7%。
2011年,全县旅游业稳定发展。全年接待旅游者5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2.6%和36.0%。竹海景区接待游客20.0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62万元。
八、财政、金融
2011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12.5亿元,增长63.2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126.54%;财政总支出11.89亿元,增长68.92%,一般预算支出8.73亿元,增长34.42%。
2011年,全县金融秩序稳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9.19亿元,增长21.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45亿元,增长24.0%。贷款余额21.12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贷款16.37亿元,增长4.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全县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新建校舍2.43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1.7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38万元。全面落实教育助学工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全县普通小学校及教学点62个,招收新生282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1%,在校学生14867人。初级中学招收新生3043人,入学率达到99.41%,在校学生970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978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全年高中阶段招收新生1225人,其中职业高中433人,在校学生3297人。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684人,录取553人,录取率达到80.8%。全年自考人数562人次,有9人通过自考取得大学专科、本科文凭。
2011年,全县围绕"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深入开展林竹、茶叶、林下养鸡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群众科技素质。共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9期,培训农民2330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6600余份,发放各类科普资料18200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9项。狠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全年组织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8个,其中"名优茶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荣获省科技支撑计划,"竹材制浆系统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列为乐山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省、市重点科技项目10个。茶叶新品种"川沐28"被批准为市级科技成果。开展专利申请,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件,完成知识产权申报4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2011年,全县文化工作成效显着。组建"绿道"艺术团,带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开展了"红歌天天唱"、"红旗飘飘"校园红歌会、"红心向党工友颂"、"红歌大家唱"等"六大"红歌传唱活动和县城文化广场"颂歌献给党"大型广场红歌会,开展"2011·沐川‘喜迎新春’群众文化活动月"主题系列文化套餐活动。组织"沐川草龙"表演队、沐川竹编和精心创作编排5个独具沐川特色的文艺精品,参加"守望家园"-乐山市中国文化遗产日暨第三届嘉州文化艺术节文化遗产展示周、"第三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国际级)"活动,展示了生态沐川的文化魅力。建成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99个农家书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认真开展"扫黄""打非"等专项整治工作,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
2011年,全县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成功承办2011年全国女子足球U16联赛决赛,沐川赛区荣获"2011年全国女子足球U16联赛最佳赛区"称号。先后组织开展"‘乐通商砼杯’第一届冬季长跑越野赛"、"喜迎新春"群众趣味体育游园活动、"假日体育"启动仪式暨乒乓球友谊赛、"体彩杯"乐-宜-凉沐川接壤区县男子篮球友谊赛等大中型体育赛事。完成5个省级、12个市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了我县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逐步树立起"运动沐川"、"健康沐川"的新形象。业余体育训练工作成绩显着,在国家、省市级赛事中获得了9枚金牌、6枚银牌、3枚铜牌及团体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全年向省市业训单位培养输送运动员8人。
2011年,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8.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2.5%,有53个行政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万户。
2011年,全县卫生事业加快改革发展。强化公共卫生监管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提高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水平,积极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全面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年末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县级医院4个,农村卫生院19个。卫生技术人员408人,卫生机构实有床位504张。坚持以健康教育、卫生创建、除害防病、农村改厕为重点,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有效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年末共建成县级卫生单位139个,市级卫生单位29个,省级卫生单位13个。省级卫生村(组)6个,县级卫生村(组)11个。
十一、环境保护
2011年,全县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1000万元,大力治理工业污染源,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854万吨,比上年减少250万吨,下降22.6%;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843万吨,达标率为98.7%。工业废气排放量414441万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793957万标立方米,下降65.7%。工业烟尘排放量1109吨,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上升到99.5%。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6420吨,比上年增加3570吨,增长125.2%。
十二、人口
2011年全县出生人口1999人,人口出生率7.55‰,死亡人口1544人,人口死亡率5.83‰,人口自然增长率1.72‰。年末总户数81949户,户籍人口2578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960人,农业人口214895人;男性人口136491人,女性人口121364人,性别比为112.5。全县计划生育率92.3%。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县在岗职工工资总额49143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55元,增长16.1%。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23元,比上年增加827元,增长18.4%;人均消费支出4154元,增长2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4元,增长14.8%;人均消费支出10114元,增长25.1%。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面进一步扩大,救灾救济工作成绩显着。2011年末全县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0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1163张。全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28人,增长1.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224人,增长5.3%。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达14650人,增长8.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在职职工人数10951人,增长11.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354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7.97万人,减少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