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青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就业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据初步核算,并经天津市统计局评估审定,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0.5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15亿元,同比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4.85亿元,同比增长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2.60亿元,同比下降0.3%。

财政收支

2020年,全区实现财政收入232.15亿元,同比下降31.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131.05亿元,同比下降40.9%;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62亿元,同比下降29.2%。2020年,全区完成财政支出199.82亿元,同比下降39.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5.59亿元,同比下降31.6%。

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为119.51万人,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时的68.47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1.04万人,增长74.55%;年末户籍人口为46.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6万人,同比增长4.2%。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全区共有在建投资项目355个(其中:计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84个),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4.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八。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146.4%,占比1.6%;第二产业同比下降4.0%,占比12.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4.8%,占比85.5%。民间投资占比和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在全市位列前茅,其中民间投资占全区全部投资的69%,位居全市首位;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区全部投资的8.4%,位居全市第二。

农业

2020年,全区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实现农业增加值13.42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全区粮食总产量2.77万吨,同比增长18.15%;蔬菜产量33.1万吨,同比增长1.4%;生猪出栏0.32万头,同比下降90.6%;生猪存栏0.57万头,同比增长225.8%;牛(肉牛和奶牛)出栏0.1万头,同比增长69.2%;活家禽出栏273.5万只,同比增长5.9%;禽蛋产量0.39万吨,同比下降3.3%;生牛奶产量0.39万吨,同比下降19.5%;鱼虾类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17.8%。

第二产业

2020年,全区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4.8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84.38亿元,同比下降2.6%;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0.75亿元,同比增长26.2%。

第三产业

2020年,全区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2.60亿元,同比下降0.3%。

从内部结构看,一是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社会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稳步增长。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3.37亿元,占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4%,占比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其中其他社会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34.65亿元,同比增长4.8%,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65.58亿元,同比增长4.9%,金融业完成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1.5%。

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商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速有所回落。2020年,全区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78.75亿元,同比下降14.2%;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9.77亿元,同比下降21.8%;交通运输业实现增加值40.15亿元,同比增长6.6%,增速较去年回落8.8个百分点。

金融业

202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存贷款余额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存款方面,截至年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219.25亿元,同比增长2.4%。贷款方面,截至年底,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83.53亿元,同比增长10.7%。

招商引资

2020年,全区完成外资到位额2.36亿美元,完成任务目标114.6%;全区实现内资到位额181.67亿元,国内招商引资综合评价值在全市排名第三位。

新经济

新动能快速发展。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4%,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2个百分点,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5.2%,占比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快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5.4个百分点,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8.3%,占比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二、城乡建设和管理

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加快推进。低运量有轨电车T2线一期工程项目立项、初步设计等分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电力、燃气、穿高速公路协调准备工作已启动。完成津沧高速改造工程、津石高速等市重点工程征地拆迁工作。加强格调松间南里、北里、天津市涉密载体销毁中心等市下放配套项目协调建设工作,完成柳口路与崇文道路口改造工程、润杨道路灯、交通设施工程。完成杨柳青电厂压力出水管下游出路改造及警官职业学院污水管线及附属泵站建设工作。组织推动天津市西青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顺通家园二期等配套给水工程。京福公路配套工程已完成南运河以北管道主体施工,具备临时排水条件。西青区生活垃圾处理厂中水、自来水工程、海光路、芦北路配套工程等15个项目已进场施工。实现全区社区“红色物业”全覆盖。

生态环境

2020年,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王稳庄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17,PM2.5年均浓度52μg/m3,达标天数比例65.3%。我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为1.88,同比改善23.53%,地表水环境综合排名位列全市第五名。居住区、混合区、工业区昼夜间噪声均值均符合国家噪声环境质量标准。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值为52.7分贝(A),比2019年下降0.1分贝(A),声环境质量总体为“二级”较好水平;道路交通噪声昼间平均值为66.5分贝(A),比2019年下降0.6分贝(A),总体声环境质量为“一级”好水平。

三、科教文卫事业

科技

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倍增五年行动计划,全年共推动61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0家天津市雏鹰企业、30家天津市瞪羚企业评价入库。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10家。精心育苗,组织15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3.85%。全区企业获批省部级各类科技项目16项,亮点研发项目有氟斯特材料等7家企业成功立项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项目。华宁电子等3家企业认定为科技领军企业,科技领军(培育)企业总数达15家,全区建有包括高校在内的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累计达75家。大力实施“113”英才计划,累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75个,涌现出脉络生物、金曦医疗、镭明激光、普恒康泰、易鼎丰、卡本科技等优秀人才企业。

教育

全年新增学位7955个;幼儿园总数将达到104所,其中公办园27所,民办园77所(含普惠性民办园48所)。公办普惠性学位达到21445个,普惠率达到80.5%,已完成市政府确定的80%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市教委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总体要求,在有效保证线上教学质量、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同时,落实学生学业减负相关要求,开足开齐开好音体美课程;周密制定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有序组织中、高考等多项考试,高考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新增编制192个,重点充实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师资力量,年内面向具有本市户口的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176名。

卫生

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截至12月31日,我区累计报告疑似病例209例,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4例,已全部治愈出院。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222人,已全部解除隔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2100余次,开展疫点消毒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家消毒350余次。累计核酸检测67437份,服务集中隔离人员6542人。完成40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和改建任务,实现村居全覆盖;家庭签约服务老年人6.6万人,为60岁及以上失能、半失能人员入户医疗0.9万人;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展区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5场,开展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建立西青医院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基地,已完成培训3498人。

文化

发挥文旅特色,助力疫情防控。区图书馆开展了“隔离不隔爱,图书送温暖”活动,为维也纳一号隔离点人员送去图书218册,阅读卡一百多张。区文化馆创作的歌曲《我们必胜》登上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平台,点击量达五千余万。为全区参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制作发放抗疫纪念邮册2万余册,为鼓舞全区人民防控疫情助力。为西青区援鄂医护人员创作油画《凯旋》和个人画像,得到援鄂医护人员的高度赞誉。

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圆满完成全市第三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估验收,体系建设水平居全市前列。在全市率先探索农家书屋效能提升新路径,创新打造“青阅书苑”24小时城市书房,打造“阅读+”多功能文化服务空间,今年共完成精武镇、西营门街4个书房建设,全区城市书房数量达到8个。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展了星级群众文化队伍评定、送文化下乡—惠民演出进基层等活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体育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更新45套健身园,新建5人制笼式足球场3个、7人制足球场1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1个;建成并开放西青区体育场和体育公园,完成了体育设施“五个一”工程全部内容。组织开展西青区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经初步核算达4㎡/人。创新线上、线下全民健身形式,助力全民抗疫。积极倡导居家健身,面向全区30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出倡议,发布健身指导视频,组织开展“抗击疫情,致敬英雄_暨2020年天津市西青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网络健身交流赛”;严格在疫情防控要求下举办了区级广播体操、青少年“创优争先”游泳赛、中老年门球、青少年足球提升活动、“健康中国与你相伴”羽毛球赛、手扑球、足球、乒乓球8项活动,调动各年龄段人群参与体育活动,提升身体素质。

四、人民生活

收入

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 同比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462元,同比增长3.3%。其中:工资性收入23117元,同比下降1.2%;经营净收入1473元,同比下降28.5%;财产净收入9413元,同比增长13.6%,转移净收入8459元,同比增长14.9%。

社会保障

深入落实中央和天津市稳就业政策措施,制定出台西青区《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对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等促进就业政策进行全面升级加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3万人,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6500余万元、创业担保贷款7800余万元,实现新增就业3.2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镇职工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0.7、19.94、19.63万人,户籍人员养老保险参保覆盖达93.06%,办理工伤认定、退休审批、工龄审定、特岗申报、高工备案等6150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40.33万人,完成参保任务的106%,发放各类医疗保险补助6715.17万元,支付农籍居民参保补贴4077.9万元,惠及群众19万余人。

社会福利与救助

坚持政策内定期救助、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全力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提升救助标准,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980元提升到1010元,集中特困供养由每人每月1840元调整到1870元。疫情防控期间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年累计发放困境儿童补贴、价格补贴、残疾人护理补贴、临时救助金等各类资金3460万元。为特困供养对象,低保、低收入对象累计发放生活补贴4014万元。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年底建成104家老人家食堂,新增备案运营养老机构5家,新增床位437张,累计发放居家养老、百岁老人营养、高龄老人两节慰问等各类补贴资金3656.51余万元,为6.4万余农业户籍老人缴纳助老健康御险257万元。全年投入1200万元,圆满完成 “助残六项实事”民心工程项目,及时为970名符合参保条件的残疾人上养老保险 72.54万元,为0-59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居家托养服务补贴584.04万元,为27名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临时救助8.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