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静海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人民生活福祉持续增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一、综合

经济运行逐步回稳。根据统一初步核算结果,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2.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4%,全年增速呈逐季向好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5.00亿元,同比下降7.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2.68亿元,同比下降3.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5.30亿元,同比增长1.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比上年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5%,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9.7%,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略有增长。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常住人口[1]78.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1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4.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87%;乡村人口33.95万人。户籍人口62.2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743人,出生率为7.7‰;死亡人口4122人,死亡率为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

稳就业取得实效。积极落实就业政策,打出稳岗“组合拳”,重点将落实援企稳岗措施、创业带动就业等促进就业政策,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保障。本年新增就业1.89万人,同比增长32.4%。

民生支出占比增加。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的背景下,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1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6.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5%,税收占比84.5%,税收收入中增值税14.45亿元,企业所得税6.10亿元,个人所得税0.61亿元。进一步压缩公用经费,支出向民生倾斜,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5.56亿元,比上年下降6.2%。其中教育支出18.76亿元,占比为19.85%;城乡社区支出18.26亿元,占比为19.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71亿元,占比为13.44%。

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2]总产值2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64.8%;新材料产业总产值95.77亿元,增长11.0%;新能源产业总产值20.18亿元,增长42.8%。

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压缩审批时间、精简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一窗通”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惠企21条”“稳就业32条”等惠企政策得到精准落实。全年实有注册私营企业30232户,比上年增长10.9%,实有私营企业资本金2579.76亿元,增长17.1%。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63.7%,位居全市第一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7.8个百分点。

疫情防控取得实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保持本土疫情零感染,成为全市“模范根据地”;我们心系全国全市抗疫大局,84名白衣天使逆行湖北,253名医护人员驰援滨海,瑞安森圆满完成国家应急防护服调拨任务,海吉星保障了全市60%的蔬菜供应,累计隔离观察境内外人员6616人,为全市整体疫情防控作出了静海之为,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静海贡献;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秩序稳步恢复,坚持援企稳岗、减税降费,及时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复耕,在全市率先实现规上企业、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农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开复工“五个百分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出现下降趋势。全年农业总产值5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7.3%。粮食产量27.46万吨,比上年减产13.1%;经济作物播面12.12万亩,比上年下降8.0%。

全年肉类总产量4.20万吨,比上年下降7.2%。禽蛋产量1.35万吨,增长9.3%。牛奶产量4.66万吨,下降21.5%。全年水产品产量2.90万吨,增长14.8%。全年木材产量1.39万立方米,下降4.1%。

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初步进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188家。专业合作社落实畜禽养殖环保要求,养殖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其中奶牛规模化存栏占全区100%;生猪规模化饲养量占全区55.7%;蛋鸡规模化养殖占全区82.13%。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0.91万亩,累计达到78.4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全区工业增加值16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864.6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占比较高的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6.64%,占比分别为51.3%、15.4%、7.2%。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081.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全年利润总额47.37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完成3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2%。

建筑业产值利润下降。全区纳统的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91家,比上年增加16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3.62亿元,比上年下降23.8%;利润总额0.61亿元,下降51.2%。

四、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全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52.90亿元,比上年下降5.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05亿元,下降20.3%。

流通市场仍在恢复中。全年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完成2252.07亿元,比上年下降6.8%,其中限额以上销售额完成1753.73亿元,下降5.0%。限额以上金属材料类销售额1186.19亿元,下降2.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销售25.77亿元,增长10.0%。

大众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3亿元,比上年下降8.1%。全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5.48亿元,比上年下降20.7%,其中限额以上营业额1.14亿元,比上年下降44.4%。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9.3%;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5%,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1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4.8%。按投资领域分,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1.4%,其中水电气路投资增长15.5%;经营性项目投资下降2.8%,其中房地产业下降1.8%;其他投资增长50.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3.2%,保持高速增长。

房地产市场竣工面积增加。全年房地产业79个项目,商品房销售面积99.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9%。网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86.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9%,其中住宅600.56万平方米,增长11.3%。本年房屋竣工面积182.21万平方米,增长383.4%。商品房待售面积56.16万平方米,增长46.8%。

六、对外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深入落实津冀关于积极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发挥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央企、京企等已有近20家装配式建筑企业先后落户静海,牵头制定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达10余项,装配式建筑产品进一步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静沧廊”交通加快衔接,已开通运营静海至沧州、胜芳、廊坊、白沟等省际客运班线。打造环京津1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静海区医院确定为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联网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9月完成京津冀门诊联网直接结算测试并顺利上线运行。

招商引资圆满完成全年任务。全区招商引资内外资项目共14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2个,实际到位资金共87亿元(外资按1美元折合7元人民币换算)。

市外内资项目133个,实际到位资金85亿元,占全部84.8亿元任务的103%。其中,新开工项目28个,到位资金9亿元,占到位额的11%;跨年度结转项目105个,到位资金76亿元,占到位额的89%。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体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

居民出行交通更加便利。截至2020年末,全区共开通公交线路及客运线路72条,其中区域城乡线路47条,配车180-243辆;城区公交线路6条,配车40-60辆;对外线路19条,配车168-210辆。全区年客运总量410万人次,其中公交客运总量370万人次。

快递业务量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14亿元,比上年下降24.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10亿元;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04亿元。全年快递业务量1283.38万件,增长14.3%,快递投递量3608.38万件,增长18.5%。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6.75万户,增长1.7%。

八、金融

金融业对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完成增加值1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2%。

银行业平稳发展。年末全部银行辖区内各项存款余额8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对公存款273.7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9.0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企业贷款295.17亿元,个人贷款188.51亿元。

保险赔付力度加大。全年全区承保金额314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保费收入15.57亿元,比上年下降18.2%。各种赔付支出3.04亿元,比上年增长6.2%。

九、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稳定增长。根据住户调查数据,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36元,比上年增长3.4%。按常住地分,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4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工资性收入16476元,比上年增长4.7%;经营净收入3888元,增长3.3%;财产净收入1491元,下降0.6%;转移净收入3389元,下降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54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资性收入22860元,比上年增长6.7%;经营净收入4849元,下降0.8%;财产性净收入4182元,下降0.4%;转移净收入5863元,下降2.6%。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97元,比上年下降5.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389元,下降12.0%。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年末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缴费状态人数11.19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6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人数12.05万人,增加4369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12.32万人,增加7876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人数46.01万人,增加1567人。失业保险缴费人数10.59万人,增加8207人。工伤保险缴费人数10.85万人,增加8127万人。生育保险缴费人数10.73万人,增加4477人。

全区享受城市低保人数为943人,享受农村低保人数为15037人,享受特困人员救助供养1816人。临时救助3313人次。

十、教育、科学技术和人才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招生10048人,在校生35375人,毕业生7764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751人,在校生2569人,毕业生920人。普通高中招生4607人,在校生12187人,毕业生4034人。初中招生10058人,在校生28690人,毕业生8924人。普通小学招生8620人,在校生57166人,毕业生10192人。特殊教育,含在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随班就读”学生,招生43人,在校生405人,毕业生84人。学前教育在园幼儿20944人,其中幼儿园20841人,附设学前班幼儿103人。小学义务教育巩固率为100.0%,初中义务教育巩固率100%。

科技引擎更加有力。全区全年实施国家、市、县级科技项目6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5209件,比上年增长1.0%。全年专利授权数4162件,增长54.8%,其中发明专利30件。年末实有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5个,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年末实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3家。全年新增瞪羚企业20家,新增雏鹰企业59家。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开发活动费用合计15.92亿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19项,新产品销售收入232.20亿元,发表科技论文31篇。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等高科技产品逐渐兴起。

人才引育见实效。落实“海河英才计划”,实施“梧桐工程-人才引进计划”,招聘培养更多高技能人员。截至年末,全区共有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人才10865人,比上年增长1.3%。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才2653人,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中级职称人才4736人,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十一、文化、旅游、体育、卫生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年举办大型文艺晚会7场,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含少儿图书馆)2个,农家书屋383个,藏书(含电子书)131.1万册;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9个,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博物馆1个,书画院1个,书画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奖35次。无线电视台1座,数字电视实际用户13.18万户。年末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全年制作电视节目时间2495小时。

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农业休闲旅游项目不断发展,年末拥有AAA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3个。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6.6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00万元。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年组织体育活动12次,参与人数15600人。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2枚。年末拥有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2718名,群众活动站点350处。

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年末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3]138个。年末共有区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9个,民营医院16个。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391人,其中年末共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78人,比上年增加3人;注册护士1077人,增加26人。医疗卫生机构年末共有床位2036张,比上年增加84张。村办卫生机构353个,乡村医生886人,执业和助理医师164人。

十二、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市域郊铁路静海线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全力支持津石高速天津段建设。港静公路(静海大港界—团唐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新建乡村公路46条总计38.36公里,道路通车里程达到2229.09公里。市政新修拓宽道路0.64万平方米,本年新修地下给排水管道2021延米。集中供热户数16.6万户。

建成美丽村庄35个,完成主干街道硬化17.42万平方米,里巷街道硬化45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07盏。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新能源环保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农村卫生厕所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天然气用户比上年增加8.1%。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了4.5%,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37,比上一年下降2.7%;大气细物粒物(PM2.5)年平均值59微克/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17%。

注释:

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1]本文中2020年常住人口数据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2020年11月1日零时)数,2019年数据是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修订后的数据。

[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3] 本文中医疗卫生机构不含村级卫生机构村卫生室。

[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市环保局依据PM10 PM2.5 SO2 NO2 O3 和CO六项污染物测算,此项指标数值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