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曲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选择区域:>>

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东方圣城·首善之区”目标定位,始终坚持“实干兴市”总要求,强力推进“2711”工程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全市呈现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6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5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34.22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121.1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3.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94.09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6%、37.1%和59.3%,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4.1个百分点和6.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9.3:37.1:53.6,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持平,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5915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103美元),比上年增加449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9%。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其中,种植业增加值24.77亿元,林业增加值0.85亿元,牧业增加值6.75亿元,渔业增加值0.3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90亿元。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73.8:2.5:20.1:0.9:2.7。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1.26万亩,比上年减少2.05万亩,下降1.8%。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18万亩,比上年增加0.06万亩,增长0.4%。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88.5:11.5。全年蔬菜面积达到9万亩,果园面积26064亩。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粮食总产保持在1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单产达到491.3公斤/亩,比上年增加0.8公斤/亩,增长0.2%。粮食总产量达到54.66万吨,比上年减少0.92万吨,下降1.7%。其中,夏粮25.22万吨,减产0.2%;秋粮29.44万吨,减产2.9%。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年油料总产1.28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棉花产量825吨,增长0.6%;水果总产4.62万吨,下降2.9%;蔬菜总产23.63万吨,增长4.6%。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6家,注册家庭农场170家,“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30个。新增流转土地10.7万亩、达到35万亩。成功创建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城乡大绿化工程植树3055万棵,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047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2871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5.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畜牧业产品产量下降。全年生猪出栏60.45万头,下降9.7%;出栏家禽1754.54万只,下降5.6%;出栏牛0.90万头,下降1.4%;出栏羊20.12万只,下降48.9%。年末大牲畜存栏1.05万头,生猪存栏28.27万头,羊存栏20.00万只,家禽存栏650.94万只。肉产量达到7.48万吨,下降8.2%;蛋产量3.34万吨,下降19.7%;奶产量0.65万吨, 下降16.7%。

渔业生产出现下降。受天气干旱影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067公顷、减少27.3%,水产品产量4450吨、减少5.7%。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6.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6704台,农用汽车3954辆,联合收获机3230台。全年机耕面积3.06万公顷,机播面积7.67万公顷,机收面积7.00万公顷。农村用电量16870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3.01万吨。年末耕地面积5.10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49万公顷。机电井达到2.79万眼,其中规模以上机电井0.97万眼。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企业稳步壮大。坚持“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千亿攻坚10大工程,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现增量提质。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3家,新增36家。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3家。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9.39亿元,增长1.6%。其中,国有企业8.99亿元,增长2.6%;集体企业2.89亿元,下降23.1%;股份制企业195.13亿元,增长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24亿元,增长6.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5.13亿元,下降13.0%。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9家,实现产值62.31亿元,增长13.2%;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40%,占比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超额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

质量效益缓中有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3.68亿元,增长1.4%;实现利润26.32亿元,增长3.8%;实现利税42.83亿元,增长10.6%。企业亏损面为5.7%,比上年上升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910万元,增长149.8%。全员劳动生产率13.45万元/人(按增加值计算),增长8.7%。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100.9%。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12亿元,同比增长12.4%。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7家,年末从业人员6.89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5.04亿元,增长47.4%;实现利税5.02亿元,下降4.3%;全员劳动生产率12.34万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388.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3.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在建项目269个,增长6.3%,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243个,增长5.7%。亿元以上在建项目101个,增长94.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4.24亿元,增长17.0%,增速高于济宁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位居济宁市第一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1.44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2.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5.5%。全年到位建设资金234.17亿元,增长17.2%。其中,自筹资金163.93亿元,增长17.1%,占全部建设资金的70.0%。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投资8.18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投资103.84亿元,增长19.3%,其中工业投资98.19亿元,增长25.3%;第三产业投资92.23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4.6:49.9:45.5调整为4.0:50.8:45.2。完成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67.99亿元,增长39.0%,占投资的33.3%。

全市房地产开发供给下降。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57亿元,下降6.8%。其中,住宅投资15.61亿元,下降17.1%;办公楼投资1.34亿元,增长85.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29亿元,增长58.7%;其他房屋投资0.32亿元,下降75.8%。商品房施工面积336.30万平方米,增长5.5%,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96.54万平方米,增长3.6%。商品房竣工面积18.39万平方米,下降3.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5.73万平方米,下降15.9%。商品房销售面积114.81万平方米,增长35.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8.01万平方米,增长22.0%。商品房销售额49.04亿元,增长36.5%,其中住宅销售额39.48亿元,增长25.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城乡市场协调发展。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5.12亿元,增长13.7%;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95亿元,增长13.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31.00亿元,增长14.1%;餐饮收入额27.07亿元,增长11.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0.81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7.26亿元,分别增长13.9%和11.9%。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3.35亿元,增长20.6%,占零售总额的40.1%,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149家,新增40家,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处。

主要消费品销售良好。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7%,汽车类增长16.5%,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0.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0.8%,煤炭及制品类增长19.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8%。

六、对外经济、民营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554万美元,增长14.1%。其中,出口13893万美元,增长7.4%;进口1661万美元,增长138.0%。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2232万美元,比上年减少5万美元。

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全年新批办三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亿美元,达到10017万美元,增长11.1%。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成功实现与世界500强美国约克集团合作。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94个,合同利用国内资金654.4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71个,合同利用国内资金604.97亿元。深化与上级部门合作,争取上级各类转移支付资金19.1亿元。

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7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3.50万户,从业人员17.89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4128户,从业人员10.75万人;个体工商户3.09万户,从业人员7.14万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896.46亿元,增长15.6%;注册资金64.08亿元,增长4.5%;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2.44亿元,增长4.8%。

七、交通、邮电、供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公路运输里程1501.4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全长65.7公里。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56169万吨公里,增长11.0%;客运周转量20596万人公里,增长4.6%。全市公交车发展到190辆,出租车209辆。公共自行车系统启动运营,设置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40个、投放自行车1000余辆。

邮政电信业稳定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31999万元,增长2.2%。其中,邮政业务量1139万元,下降57.6%;电信业务量30860万元,增长7.8%。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863.25万件,包裹业务18.6万件,快递业务量2.57万件。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6.81万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2.54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91.24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84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7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3.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0.18万户,其中4G用户12.23万户。全市互联网用户7.05万户。

供电能力持续增强。全年用电量119398万千瓦时,增长0.3%。用电量中,生产用电89079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56268万千瓦时,下降2.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0319万千瓦时,增长1.5%。

八、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产业

服务业实现增量提质。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94.09亿元,同比增长13.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创建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园核心区加快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成功落户,尼山圣境、鲁故城考古遗址公园等加快推进,蓼河二十里现代版清明上河园、孔子博物馆、百年巨匠艺术公馆等完成主体。启动实施“勤善公和”四大工程,“善行义举四德榜”实现全覆盖,首届“百姓儒学节”反响强烈,曲阜荣获中国文化教育与传播价值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活动进一步拓展提升,三孔景区入选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石门山和蓼河风景区分别创成4A和3A级景区,沂河(蓼河)风景区晋升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年末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13个,其中5A级景区(“三孔”)1个,4A级景区3个。星级宾馆11个。“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09.2万人次、增长13.2%,实现门票收入1.78亿元、增长8.9%。

九、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99513万元,增长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7236万元,增长13.0%,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市财政支出352577万元,增长8.7%。民生领域支出得到更好保障。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8.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24.9%,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22.6%,住房保障支出增长78.2%。 “两税”收入完成231441万元,增长5.2%。其中,国税收入100275万元,下降6.1%;地税收入131166万元,增长15.8%。两税税收收入224424万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2%。镇街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地方财政收入过5千万的镇街8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过亿元的镇街3个,比上年增加1个。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336763万元,比年初增加195482万元,增长9.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542220万元,比年初增加184574万元,增长13.6%。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262090万元,比年初增加200798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27.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47510万元,比年初增加12789万元,新增额同比下降86.6%,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4%;中长期贷款余额621433万元,比年初增加176852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139.8%,占全部新增贷款的88.1%。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63475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61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7414万元。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2690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7293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9612万元。

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气象服务、安全生产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深入实施“全域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5.54%,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实施80项城建工程,体育馆、游泳馆建成使用,政德教育基地、高铁游客集散中心等加快建设。绿城诚园、名城御府等房地产项目和旧城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滨河观光大道、高铁站至开发区连接线实现通车。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自来水年供水总量960万立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0万吨/日,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60万立方米,用气户数1.36万户;天然气供气总量3724万立方米,用气户数9.42万户。供热能力达350吨/小时,供热总量210万吉焦,供热面积476万平方米。年末拥有路灯50466盏。公园21个,公园面积达到39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61公顷, 绿化覆盖率39.3%。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垃圾日处理能力3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0%。污水处理厂2个,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万吨。城乡加快统筹发展。小城镇“五个一”工程积极推进。大力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稳步推进“百强示范村”建设,九仙山美丽乡村建设片区被确定为济宁示范片区,葫芦套和夫子洞村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成绩位列济宁第一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鲁西南首个通过验收城市,荣获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理念,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提升城乡大绿化工程,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26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面积27.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积极做好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全年降水量544.6毫米,平均气温15.6℃。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起,比上年下降6.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36人,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十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成效突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及占GDP比重继续提高。全年共引进转让科技项目110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60项。全市专利申请量645件,专利授权量336件。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达到14家。院士工作站达到3家。圣阳电源创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园(基地)47处。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1000台(次), 强检种类21种。

教育名市深入推进。济宁学院附属学校投入使用,一中初中部实现招生。90名外地知名校长受聘为“第一校长”,122名校长、教师实现城乡交流,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考入大中专院校人数2774人,其中本科人数1220人、专科人数1554人。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7所,专任教师9422人,在校生15.71万人,年内毕业生3.96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52869人,年内毕业生14119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15695人,年内毕业生3465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1458人,年内毕业生421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1633人,年内毕业生3469人;初级中学22所,在校生17515人,年内毕业生6687人;小学93所,在校生37768人,年内毕业生5061人;幼儿园151所,在园幼儿20037人,离园幼儿6315人。儿童入园率95.8%,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0%。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在济宁率先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全国首个“孔子图书馆”,“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全省推广,创成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5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影剧院、博物馆、文化馆各1个,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大院405个,市属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42千册。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大庄琉璃瓦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年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个,省级16个,市级26个,县级126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960小时,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57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长度820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9.41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23万户。年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为99.9%。

健康名市加快建设。新人民医院、高铁新城医院完成主体,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改造提升,56名外地知名专家受聘为“第一院长”。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1个,其中医院19个,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厂矿卫生室49个,村卫生室276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4个。卫生工作人员40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25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1942人,注册护士1316人。完成诊疗服务247.43万人次。年末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2350张。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群众体育场地2处,专职教练员20人,等级裁判员10人,等级运动员2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圆满承办省运会和残运会赛事,在济宁市以上举办的运动会上获金牌36.5枚,银牌13枚,铜牌16枚。青少年体育工作进展顺利。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2.0%。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4.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4万人。认真落实单独两孩政策。全年出生人口8213人,出生率为12.82‰;死亡人口5153人,死亡率为8.04‰;自然增加人口3060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8‰,新出生男女婴儿性别比为115.5:100。合法生育率96.8%。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群众最不满意10件事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554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12688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3829元,同比增加2806元,增长13.3%。干部职工收入实现较大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43元,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50元,增长7.8%。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7.78平方米。

就业稳定增加。全民创业工程加快实施,带动就业4.9万人。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11569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4969人,新增农村劳力转移就业6600人。年末登记失业151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4%,低于年初确定的3%的控制目标。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全年招考机关事业人员302名,引进高层次人才223名。

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实现养老等五项社会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收入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0.9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8.14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45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9.6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8330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6.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9.8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4.9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104687万元。全市企业在岗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达到1350元/月。年末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0.5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人均筹资标准4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医疗保险最高报销额提高到35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固发展。年末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19个,床位2368张,收养各类人员200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56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11亿元,接受社会捐赠717.3万元。65周岁以上老年人等群体实现免费乘公交。

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阳光低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12元。全年城镇居民低保对象1133户、2290人,发放低保金1171.6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对象8752户、16492人,发放低保金3474.4万元;救助突发性灾难家庭3794户,发放救助金1306万元;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覆盖,供养标准提高到4800元,供养农村五保老人1230人,年投入供养资金614.5万元;全市社会福利企业12个,安置残疾人员就业416人。

 

注释:

1、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