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曲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

选择区域:>>

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奋斗目标,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争先进位”总基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强力实施“2711”工程,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更加改善,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9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88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7.91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增加值108.59亿元,建筑业增加值9.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38.5%;第三产业增加值152.65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3.8%、45.3%和50.9%,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9.3:39.6:51.1。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463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48美元),比上年增加495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2%。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99亿元,林业增加值0.68亿元,牧业增加值8.22亿元,渔业增加值0.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76亿元。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4.5:2.4:29.5:0.8:2.7。

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0.64万亩,比上年减少4.89万亩,下降4.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4.65万亩,比上年增加4.96万亩,增长51.2%。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为88.3:11.7。全年蔬菜面积达到8.62万亩,果园面积22739亩。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粮食连续十年实现丰收。全年粮食单产达到506.8公斤/亩,比上年增加12.2公斤/亩,增长2.5%。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56.07万吨,比上年减少1.08万吨,下降1.9%。其中,夏粮24.97万吨,减产4.6%;秋粮31.10万吨,增产0.4%。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年油料总产1.11万吨,增长14.4%;棉花产量1245吨,下降12.0%;水果总产4.56万吨,增长10.4%;蔬菜总产21.18万吨,增长135.3%。畜牧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生猪出栏66.69万头,增长4.6%;出栏家禽1820.47万只,增长9.1%;出栏牛0.93万头,下降5.1%;出栏羊39.42万只,增长3.6%。年末大牲畜存栏1.13万头,生猪存栏28.00万头,羊存栏22.64万只,家禽存栏622.48万只。肉产量达到8.08万吨,增长4.0%;蛋产量4.10万吨,增长3.5%;奶产量0.89万吨,与上年持平。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我市成为全国首批林业合作社典型示范县。全市大绿化工程栽植树木1023万棵,全年新增造林面积2067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达到2341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1.5%。

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467公顷、增长6.3%,水产品产量3370吨、增长103.0%。

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73.0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7072台,农用汽车2449辆,联合收获机2884台。全年机耕面积3.47万公顷,机播面积7.71万公顷,机收面积6.89万公顷。农村用电量15496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3.89万吨。年末耕地面积4.7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3.55万公顷。机电井达到1.26万眼,其中已配套1.11万眼,配套率达到88.3%。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立市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工业“千亿攻坚”行动和“百亿企业”培育工程,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93.78亿元,增长27.5%;工业增加值增长15.31%。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8.03亿元,增长24.0%;集体企业3.49亿元,下降18.7%;股份制企业161.02亿元,增长2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91亿元,增长7.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4.34亿元,增长58.8%。轻工业产值57.71亿元,增长37.2%;重工业产值136.06亿元,增长23.8%。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9.8:70.2。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年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6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2.92%,占比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荣获省节能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质量效益持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6.55亿元,增长25.6%;实现利润18.39亿元,增长32.7%;实现利税29.34亿元,增长27.8%。企业亏损面为3.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7865万元,下降57.5%。全员劳动生产率17.2万元/人(按增加值计算),增长4.2%。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98.7%。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12家。

建筑业生产效益稳定增长。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2家,年末从业人员1.28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4.71亿元,增长31.9%。实现利税2.01亿元,增长22.6%。全员劳动生产率22.34万元/人。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89.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4.1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扎实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05亿元,增长26.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97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和27.2%。全年到位建设资金148.47亿元,增长41.4%。其中,自筹资金118.37亿元,增长51.6%,占全部建设资金的79.7%。在建项目285个,新开工建设项目241个,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7个。

投资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投资7.42亿元,增长33.7%。第二产业投资70.77亿元,增长26.3%,其中工业投资65.28亿元,增长26.2%。在工业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62.16亿元,增长26.5%,占工业投资的95.2%。第三产业投资64.86亿元,增长26.6%。完成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65.42亿元,增长25.6%,占投资的45.7%。

房地产调控效果显现。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42亿元,增长23.0%,增速比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1.98亿元,增长17.2%,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9.3%。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99.4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88.0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41.6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1.02万平方米。房屋待售面积5.1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05万平方米。

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全年安居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48亿元,房屋施工面积22.00万平方米。其中,廉租住房完成投资0.56亿元,施工面积2.88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完成投资0.39亿元,施工面积3.0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1.14亿元,施工面积10.76万平方米;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0.40亿元,改造住房面积5.34万平方米。全年各类住房施工套数2833套,竣工套数2116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运行。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城乡市场稳步发展。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3.34亿元,增长12.5%;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9.01亿元,增长20.9%。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100.76亿元,增长10.9%;餐饮收入额21.59亿元,增长42.2%。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0.76亿元,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1.59亿元,分别增长10.9%和42.2%。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90家,实现零售额36.89亿元,增长26.8%,占零售总额的30.1%,比重下降16.2个百分点。城乡集贸市场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2处。

各类消费品销售良好。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中,热点类商品依然旺销,家具类增长31.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7%,汽车类增长89.2%。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下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下降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6.2%。能源原材料类商品持续增长,煤炭及制品类增长108.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6%。

六、对外经济、民营经济

外贸出口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444万美元,下降3.8%。其中,出口9830万美元,增长15.7%;进口1614万美元,下降52.6%。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821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3125万美元。

利用外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7210万美元,增长212.5%。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天字号”工程,成功举办工业、高铁暨城建、汽车零部件等十大专题招商大会,赴京沪等21个驻点城市开展招商活动,持续掀起招商热潮。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6个,签约项目拟投资总额418.57亿元。其中,签订合同项目个数84个,合同项目利用市外资金297.22亿元,过亿元合同项目达到55个,过亿元合同项目利用市外资金284亿元。全年实际到位国内市外注册资金19.13亿元。孔府家与联想控股成功合作,天博公司与德国大陆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世界500强企业达到9家。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2.86万户,从业人员14.96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3483户,从业人员8.29万人;个体工商户2.52万户,从业人员6.66万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615.29亿元,增长25.5%;注册资金55.97亿元,增长34.3%;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9.39亿元,增长20.0%。

七、交通、邮电、供电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公路运输里程1406.5公里,其中境内高速公路全长65.7公里。全市公交车发展到136辆,出租车209辆。全市公路运输完成货运周转量46045万吨公里,增长10.0%;客运周转量16789万人公里,增长22.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3681辆,比上年末增长11.0%,其中私人轿车46155辆,增长14.0%。

邮政电信业增长较快。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8174万元,增长18.4%。其中,邮政业务量2959万元,增长16.5%;电信业务量25215万元,增长18.6%。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954.6万件,包裹业务24.1万件,快递业务量3.5万件。年末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2.54万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17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72.7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5.65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49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3.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9.01万户,其中3G用户6.96万户。全市互联网用户5.16万户。

供电设施大力改善,供电能力持续增强。全年供电量100521万千瓦时,用电量97300万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0.1%。用电量中,生产用电71635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45303万千瓦时,增长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665万千瓦时,增长18.7%。

八、服务业、文化和旅游产业

服务业持续发展。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2.65亿元,同比增长12.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文化和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文化建设“突破曲阜”上升为省市战略,文化部与山东省探索创建曲阜“文化经济特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功获批。孔子文化节、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海峡两岸颜子文化经贸联谊会等成功举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启动建设,尼山圣境开工入选山东旅游十大新闻。我市荣获山东县域旅游十强、京沪高铁沿线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称号,荣膺2012中国文化竞争力十强县第一名。2012年全市A级旅游景区达到8个,其中5A级景区(“三孔”)1个,4A级景区2个。星级宾馆13个。“三孔”景区接待中外游客435万人次,门票收入1.83亿元,再创新高。

九、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54509万元,增长20.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2396万元,增长27.1%,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4%,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全市财政支出254676万元,增长17.8%。重点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0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76.4%,教育支出增长20.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8.6%,节能环保支出增长22.9%,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35.1%,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28.8%,住房保障支出增长17.0%。税收收入较快增长。“两税”税收收入完成194387万元,增长19.6%。其中,国税收入98412万元,增长23.9%;地税收入95975万元,增长15.5%。两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6.5%。

金融信贷扶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925068万元,比年初增加255791万元,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189065万元,比年初增加170345万元,增长16.7%。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04259万元,比年初增加190846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122.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38962万元,比年初增加117813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263.0%,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1.7%;中长期贷款余额370818万元,比年初增加45312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14.6%,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3.7%。

保险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49094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1848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7246万元。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13961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182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9778万元。

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城乡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市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化率达到51.2%,比上年提高3.18个百分点。全年启动实施42项城建重点工程,累计完成城建投资31亿元。“一轴三区”新城布局全面拉开,旧城改造步伐加快,生态宜居水城初步形成。2012年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城市年供水总量1400万立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0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年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973万立方米,用气户数1.70万户;天然气供气总量1679万立方米,用气户数3.39万户。供热能力达350吨/小时,供热总量136万吉焦,供热面积392万平方米。年末拥有路灯49990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023公顷, 绿化覆盖率37.9%。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0%。污水处理能力增强,现有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万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各级累计投入1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2248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村内通,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社区稳步推进,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被济宁市通报表彰并授予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市。镇街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初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小雪创成国家级生态镇,我市成为省级生态市、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市,荣获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城市称号。

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强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总量排放,污染减排指标全部完成,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14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2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64起,比上年下降2.9%;死亡人数下降10.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1人,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十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谱写新篇章。成功创建山东省科学城市。技术创新成果丰硕。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全年共引进转让科技项目82项,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5项。全市专利申请量573件,专利授权量285件。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示范园(基地)19处。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2021台(次)。产品定期检验合格率97%。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10件实事基本完成。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1所,专任教师8190人,在校生14.77万人,年内毕业生4.15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46419人,年内毕业生10729人;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生12611人,年内毕业生6689人;职业中专3所,在校生3502人,年内毕业生690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0648人,年内毕业生3516人;初级中学23所,在校生20377人,年内毕业生6832人;小学91所,在校生36257人,年内毕业生6590人;幼儿园135所,在园幼儿17847人,离园幼儿6395人。儿童入园率88.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考录取人数再创新高,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人数实现近年来重大突破。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5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电影院、博物馆、文化馆各1个,文化站12个,农村文化大院405个,市属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26千册。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 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国家级4个,省级11个,市级26个,县级108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全市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3960小时,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57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长度710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71万户。年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为99.9%。

卫生事业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实施“一村一医”保健工程,村级卫生所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56个,其中医院18个,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中等医学教育机构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厂矿卫生室49个,村卫生室276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54人,其中执业医师1686人,注册护士1040人。医疗机构床位数2039张。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全年承办市级以上运动会1次。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群众体育场地1处,专职教练员30人,等级裁判员9人,等级运动员40人。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济宁市以上举办的运动会上获金牌17枚,银牌22枚,铜牌28枚。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639261人,比上年增加95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22781人,女性人口31648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5%和49.5%;农业人口364732人,非农业人口274529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7.1%和42.9%。全年出生人口7961人,出生率为12.46‰;死亡人口5525人,死亡率为8.65‰;自然增加人口2436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新出生男女婴儿性别比为107.9:100。合法生育率98.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4元,增长17.1%。农民人均纯收入9861元,增长19.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8615元,同比增加2652元,增长16.6%。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07元,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15元,增长27.4%。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平方米。

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全市认真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积极解决就业难题。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就业2.40万人,其中新增城镇就业10156人,新增农村劳力转移就业1372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荣获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年末登记失业146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低于年初确定的4%的控制目标。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人才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招考机关事业人员230名,引进高层次人才148名。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0.2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7.9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33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7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5.3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9.0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4.23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6.20亿元。年末全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6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5%,人均筹资标准30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各类可提供食宿的收养型社会福利单位15个,床位1556张,收养各类人员1295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8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169万元,接受社会捐赠271万元。

社会救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已形成了以低保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为辅助、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社区组织为依托的“五位”一体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救助工程深入实施,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7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200元。全年城镇居民低保对象1004户、2736人,发放低保金970万元;农村居民低保对象5351户、10276人,发放低保金1791万元;救助突发性灾难家庭1298户,发放救助金 538万元;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全覆盖,供养农村五保老人1230人,年投入供养资金436万元;全市社会福利企业13个,安置残疾人员就业357人。

 

注:1、公报所列各项数字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