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汶川县统计局
2012年3月
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振兴,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我县经济保持平稳持续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实现了“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重建目标。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强劲回升,突破40亿元大关。经州统计局审定,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8865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135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90705万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025万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71.9%、25.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7.7、2.7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40602元,增长16.7%。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71.3、23.8调整为4.7、71.1、24.2。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2个百分点,建筑业下降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2011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92801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97万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63177万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25227万元,增长9.5%,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为47.2%,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发展后劲增强。全年新增自来水受益村5个,达到114个,全部117个村都通汽车和通电话。有效灌溉面积144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95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年末乡村从业人员37653人,减少808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21766人,减少1576人。年末耕地面积2976公顷,下降4.6%。森林覆盖率38.1%。
农产品。全年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5953公顷,下降1.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55公顷,增长0.2%。其中,小麦种植33公顷,持平;玉米2298公顷,下降1.3%;洋芋765公顷,下降2.8%;油料作物424公顷,下降20.0 %;蔬菜1894公顷,增长1.4%。
全年粮食总产量12750吨,比上年增产658吨,增长5.4%;粮食亩产达到261公斤,比上年亩产增加13公斤;经济作物中,油菜籽产量639吨,下降4.6%;蔬菜产量36915吨,比上年增产5480吨,增长17.4%;茶叶产量33吨,下降2.9%;水果产量1979吨,增长53.5%。
畜产品。牲畜出栏存栏稳步提高,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出栏生猪31095头,增长6.3%;出栏牛3959头,增长2.5%;出栏羊7255只,增长11.2%;出栏家禽80774只,增长10.1%;出栏兔4058只,增长13.2%。年末生猪存栏30112 头,增长10.5%;牛存栏14508头,增长11.5%;羊存栏16634只,增长10.3%。全年肉类总产量3689吨,同比增加216吨,增长6.2%。其中,猪肉产量2910吨,增长6.5%;牛肉产量515吨,增长2.8%;羊肉产量126吨,增长11.5%;禽肉产量130吨,增长8.3%。
总产值。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95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其中:农业总产值 12405万元,增长5.8%;林业总产值6999万元,增长4.0%;牧业总产值6987万元,增长7.8%;渔业总产值67万元,增长19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93万元,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51560万元,增长15.1 %,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83.8%,拉动生产总值增长9个百分点,工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95966万元,同比增长16.9%;实现总产值66.91亿元,增长41.1%。产销衔接良好,全年产销率为92.6%。
工业经济效益。2011年末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户,资产总计113.5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51亿元,增长31.6%。实现利税总额14.67亿元,比上年增加2.05亿元,增长16.2%。实现利润总额11.22亿元,盈利增加1.82亿元,增长19.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80.7,比上年提高63.1个点。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46亿元(人民币),增长2.9倍。
主要产品产量。原铝产量19.31万吨,增长48.3%;发电量56.28亿度,增长1.0%;碳化钙(电石)19.56万吨,增长19.5%;铁合金8139吨,增长2.9倍;中成药5400吨,下降5.8%。
建筑业。全县具备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9户,有工作量的企业8户。全年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6275.7万元,比上年下降41.3%;竣工产值22981.6万元,比上年下降24.1%;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471.5万元,盈利增加818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0623平方米,增长14.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0429平方米,下降1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近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逾237亿,是前57年总和的1.8倍,灾后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154万元,下降35.9%。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6.49亿元,下降36.9%。分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455172万元,下降24.4%;更新改造投资25769万元,下降79.8%;其他投资51310万元,下降32.8%。从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14205万元,比上年下降84.3%;第二产业投资130090万元,比上年下降41.6%;第三产业投资387956万元,比上年下降21.2%。农房重建全面完成,大型及重点项目建设在投资中起支撑作用。农户投资25230万元,比上年增长2.3%。
全年全县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共计37个,累计完成投资102.97亿元,其中本年完成投资44.19亿元,累计完成计划总投资的74.3%。其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的重点项目22个,累计完成投资92.42亿元,本年完成投资36.85亿元,累计完成计划总投资的72.2%。全县共有施工项目114个,其中,本年新开工52个,累计竣工项目8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3.7%。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628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1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19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561万人,增长73.1%;货运量224万吨,增长25.8%。公路旅客周转量88432万人公里,增长123.7%;公路货物周转量29981万吨公里,增长36.4%。民用汽车拥有量17898辆,同比增长25.9%。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685万元,比上年增长3.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444户,移动电话用户10.7万户,分别增长10.7%和14.3%。
六、国内贸易及旅游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68万元,增长22.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4035.6万元,增长43.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241.2万元,增长7.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91.2万元,增长4.0%。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受新农村建设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拉动,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稳步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830万元,增长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238万元,增长82.1%。
旅游业。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旅游业由短程过境地向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转变,仅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覆盖70%以上乡村的三江生态、水磨古镇、映秀5·12纪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7140万元,增长186.6%。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6.1万人次,增长157.3%。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大开放、大合作,采取“依托资源引资金、依托服务引项目”的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定点招商,借助广交会、厦洽会、西博会等平台,加强与广东、成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对口援建省市的长期合作机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11年西博会期间,我县签约订招商引资协议2个,实际到位国内外资金6.9亿元。完成外贸出口2200万美元。
八、财税、金融
财政收支。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上3亿台阶,达到3.01亿元,增长53.2%。其中税收收入2.29亿元,增长64.7%,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11.5个百分点,占其比重76.1%,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增值税5048万元,增长3.8%,营业税8351万元,增长24.7%,企业所得税2959万元,增长271.7%,个人所得税775万元,增长400.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1989万元,下降60.3%。其中,教育支出17650万元,增长59.2%;医疗卫生支出6860万元,增长50.5%;科学技术支出468万元,增长75.9%;农林水事务支出28441万元,增长5.1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57万元。
完成国税税收收入50039万元,同比增长12.8%;地税税收收入39595万元,同比增长105.3%。
金融。贷款有效供给,储蓄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6亿元,新增贷款3.87亿元,增长21.1%,其中:短期贷款2.02亿元,中长期贷款19.73亿元。在灾后重建资金减少的影响下各项存款余额略有下降,存款余额为74.84亿元,下降15.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9亿元,新增存款2.24亿元,增长12.0%。
九、教育、卫生
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大力实施藏区“9+3”职业教育,接收牧区735名“双语”初中学生入学。年末,有大专院校1所,有专任教师409人,在校生7096人,招生2328人,毕业2073人;有小学校15所,专任教师671人,在校生4959人;初级中学3所,专任教师240人,在校生4235人;高中3所,专任教师352人,在校生2866人;幼儿园5所,专任教师93人,在园幼儿152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7人,在校生7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99.96%,初中升学率72%,高中升学率82.7%。
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23个县、乡卫生机构和107所村卫生站建设,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与水磨卫生院优化整合,民族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建立了移动诊疗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县域医疗服务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疾病预防、卫生执法、医政监管、妇幼保健工作,启动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健康意识显著提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6个,实有床位数394张,卫生技术人员34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104人,卫生防疫人员24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8‰,比上年下降4.12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7.18‰,比上年下降3.92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19%,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十、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1085人。其中,男性52566人,女性48519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335人,农业人口64750人。
年末常住人口100547人,城镇人口39716人。城镇化率39.5%。全年出生人口903人,人口出生率9.27‰;死亡人口382人,死亡率3.92‰;人口自然增长率5.35‰,比上年提高0.66个千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5元,比上年增收2665元,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3702元、4149元、197元、1868元,分别增长13.5%、35.5%、36.8%、5.4%。人均消费支出10921元,增长13.8%。其中,食品支出4785元,衣着支出1338元,居住类支出998元,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225元,医疗保健支出504元,交通通讯支出1293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96元,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18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3.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突破5千元大关,达到5152元,比上年增收1087元,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2538元,增加1265元,增长99.4%;家庭经营纯收入1755元,增加665元,增长61.1%;财产性纯收入125元,减少40元,下降24.3%;转移性纯收入734元,减少804元,下降5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59元,增长3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年末社会从业人员6.27万人,其中:城镇2.5万人,乡村3.77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966人,其中,国有单位9122人,集体单位140人,其他经济单位4704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097万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41252元,增加6539元,增长18.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
社会保险。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716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0497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9006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62306人,参合率达96.2%。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8089人,农村五保供养人口363人。福利院1所,拥有床位300张。
注: 1.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汶川县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2011》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