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大庆市统计局

(2024年10月)

  2023年,大庆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龙江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聚焦“三个城市”建设,全力稳经济、惠民生、保安全,中国式现代化大庆新实践取得积极进展。大庆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成效突出”,第五次荣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和政策支持。

一、综合

  国民经济。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按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1.7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35.1亿元、下降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75.7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为8.8:57.1:34.1。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05490元,比上年增长2.6%。

图1  2019—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9—2023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人口。据2023年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显示,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2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9.5万人,乡村人口7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9%,比上年末提高0.02个百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61.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8787人、出生率为3.35‰,死亡人口13909人、死亡率为5.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

表1  2023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户籍总人口 261.3 100.0
按所在地分    
城  镇 138.8 53.1
乡  村 122.5 46.9
按性别分    
男  性 129.5 49.6
女  性 131.8 50.4
按年龄分    
0—17岁(含不满18周岁) 31.9 12.2
18—34岁(含不满35周岁) 46.0 17.6
35—59岁(含不满60周岁) 119.6 45.8
60岁及以上 63.8 24.4

就业情况。全市新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3万户、比上年增长18.9%,全市市场主体累计达到30.7万户、增长6.7%。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比上年下降38.5%。帮助3775名城镇困难人员、2367名大学生实现本地就业。

市场价格。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0.5%。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烟酒上涨1.3%,衣着上涨1.2%,居住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交通和通信下降1.6%,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3%,医疗保健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3.7%。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PPI)比上年下降7%。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243.2亿元、增长2%,林业产值6.5亿元、增长2.9%,牧业产值231亿元、增长4.4%,渔业产值28.5亿元、增长6.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3亿元,增长7.1%。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24.8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

粮食产量。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1%。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分别为11.3万公顷、49.4万公顷和9.4万公顷。全市粮食总产量461万吨、增长0.1%,其中水稻、玉米、大豆分别为80.8万吨、361.5万吨和15.8万吨。

图3  2019—2023年全市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2万公顷,其中,油料2.5万公顷,蔬菜及食用菌3.4万公顷,瓜果类0.9万公顷,中草药材0.7万公顷。油料产量12.4万吨、增长7.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46.6万吨、增长11.5%,瓜果类产量41.1万吨、增长4.6%。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28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6户,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39个。

畜牧业。全市年末生猪存栏116.8万头、比上年下降14.3%,肉牛存栏39.7万头、增长5.6%,奶牛存栏28.9万头、增长6.8%。全年出栏生猪232.1万头、肉牛46.5万头、羊211.9万只、家禽2784.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7%、5.2%、0.6%和1.4%。猪牛羊禽肉产量35.4万吨、增长3%,牛奶产量127万吨、增长17.6%,禽蛋产量11.6万吨、下降15.8%。

渔业。全市水产养殖面积210万亩,水产品产量17.7万吨、增长4.9%。全市水产绿色、有机认证品种达到12个。

三、工业

工业生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9户,比上年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6%。从隶属关系看,中直工业下降1.9%,地方规上工业增长0.2%。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下降2.7%,非国有增长11.3%。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0.1%,制造业下降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6.8%。从主要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0.2%,石化行业下降9.6%,装备制造业增长18%,农产品加工业增长16.4%,建材业下降6.7%。

表2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 位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原  油 万吨 2971.0 0.0
天然气 亿立方米 58.5 5.6
原油加工量 万吨 1250.6 -3.7
汽  油 万吨 350.1 -9.0
柴  油 万吨 309.1 17.5
润滑油 万吨 0.6 32.4
液化石油气 万吨 93.0 -15.3
合成氨 万吨 44.3 -14.1
乙  烯 万吨 105.9 -17.3
丙  烯 万吨 67.0 -15.4
纯  苯 万吨 24.2

 

-18.2

 

精甲醇 万吨 9.8 24.1
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折纯) 万吨 15.4 -21.8
初级形态塑料 万吨 182.9 -20.3
化学纤维 万吨 3.2 -3.0
合成橡胶 万吨 12.9 -18.9
大  米 万吨 27.9 -6.7
饲  料 万吨 59.5 3.3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1.0
鲜、冷藏肉 万吨 17.9 47.9
饲料添加剂 万吨 44.9 2.3
纸制品 万吨 5.7 5.6
塑料制品 万吨 0.8 -11.1
乳制品 万吨 40.9 -6.2
水  泥 万吨 119.8 -6.1
啤  酒 万千升 1.1 10.0
饮  料 万吨 1.7 21.4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83.5 1.8
石油钻井设备 台(套) 7799 78.9
汽  车 87387 5.8
#新能源汽车 5377 11.1

工业效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6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营业收入3614.9亿元、下降8.5%,营业成本2734.8亿元、下降5.1%,利润总额235亿元、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9.5万元/人、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7.44元,比上年增加4.7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1%。从隶属关系看,中直投资增长16.2%,地方投资下降4.2%。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6.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12.2%,民间投资下降9.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增长82.9%。从投资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2.1%;社会领域投资下降8.8%;基础设施投资下降8.8%。

表3  2023年全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行业名称 比上年增长(%)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 8.1
   农、林、牧、渔业 -35.1
   工业 11.9
采矿业 14.3
制造业 -2.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3.2
建筑业
批发和零售业 123.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9.6
住宿和餐饮业 -19.8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84.3
金融业
房地产业 5.9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74.0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6.5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2.9
教  育 -5.3
卫生和社会工作 -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3.5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54.8

建筑业。全市建筑业增加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39户,建筑业总产值1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

房地产开发。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全市房屋施工面积348.2万平方米、下降21.9%,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78.5万平方米、增长95.8%。商品房销售面积75.4万平方米、增长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6万平方米、下降6.3%。商品房销售额37.4亿元、增长22.1%,其中住宅销售额33.1亿元、增长13.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从地域看,城镇零售额661.4亿元、增长8.2%,乡村零售额62.7亿元、增长7.1%。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669.2亿元、增长7.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4.9亿元、增长12.3%。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1%。石油及制品、汽车类等大宗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2%、34.1%。饮料、粮油食品类等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0.9%、9.4%。书报杂志、金银珠宝、通讯器材类等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4.8%、10.5%、10.3%。

  新零售业态。全市电商交易额364.1亿元,同比10.9%;网络零售额实现39.1亿元,同比增长10.6%。

  旅游。全市接待游客43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2%,旅游总收入165亿元、增长100%。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1436.7亿元、同比增长1.7%,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出口72.1亿元、增长7.7%,进口1364.6亿元、增长1.4%。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89.8亿元、增长1.7%,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6.7%。国有企业进出口1354.1亿元、增长1.9%,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4.3%。民营企业进出口42.5亿元、增长2.3%。从出口去向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达到1391.2亿元,增长1.7%,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96.8%。其中,出口额41.6亿元,增长6.5%;进口额1349.6亿元,增长1.5%。从出口商品看,“新三样”产品(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5.5亿元,增长95.1%。机电产品32.7亿元,增长16%,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5.3%。基本有机化学品11亿元,增长10%,占15.2%。农产品7.8亿元,占10.8%。

  招商引资。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95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0.6%。全市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实际利用内资565.7亿元,增长11.6%;新签约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63个,增长46.5%。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全市公路客运量629.1万人、比上年增长37.2%,公路客运周转量3.9亿人公里、增长53.3%;公路货运量4792万吨、增长12.5%,公路货运周转量77.7亿吨公里、增长10.5%。铁路客运量1028.9万人,增长231.5%;铁路货运量3010.3万吨、下降5.7%。大庆萨尔图机场进出港旅客91.4万人,增长147.8%;航空货邮吞吐量1051.5吨、增长44.1%。全年起降航班8152架次、增长105%,航线数量18条、比上年增加4条。

  民用车辆。全市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93.5万辆,比上年增长7.9%。其中,载客汽车79万辆,增长7%;载货汽车10.9万辆,增长8%;私人汽车80.2万辆,增长6.2%。

邮政快递。全市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8311.8万件、比上年增长18.3%,其中邮政寄递业务量4553.4万件、增长0.8%,快递业务量3758.4万件、增长49.9%。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12.6亿元、增长21.3%,其中邮政寄递业务收入0.5亿元、增长3.6%,快递业务收入6.0亿元、增长40.2%。

电信业务。全市通信业务收入31.0亿元,比上年下降0.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5万户、下降2.3%,移动电话用户395.8万户、增长1.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7.7万户、下降1.1%。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6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0.1亿元、下降7.1%,其中税收收入116.5亿元、增长6.4%,主要税种中城镇土地使用税42.9亿元、增长0.7%,增值税29.5亿元、增长23.6%,城市维护建设税15.1亿元、下降15.3%,企业所得税6亿元、下降1.8%;非税收入53.6亿元,下降27.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5.7亿元,增长5.4%。全市地方财政支出495.1亿元,增长2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8.9亿元、增长0.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9亿元、增长11.3%,教育支出47.6亿元、增长3.6%,科学技术支出2.4亿元、增长29.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1亿元、增长10.3%,卫生健康支出41.2亿元、增长0.2%,节能环保支出8亿元、增长45.3%,城乡社区支出38.8亿元、下降1.3%。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21.9亿元,增长251.3%。

金融市场。全市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440.7亿元,比年初增加464.5亿元,增长11.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365.7亿元,比年初增加28.1亿元,增长2.1%。

表4  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指  标 12月末(亿元) 比年初增减额(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4440.7 464.5
#境内存款 4440.3 464.5
住户存款 3635.5 462.2
活期存款 734.4 -21.8
定期及其他存款 2901.1 484.0
非金融企业存款 442.0 12.6
活期存款 212.2 -29.6
定期及其他存款 229.8 42.2
机关团体存款 343.1 -5.5
财政性存款 16.6 -7.6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3.1 2.8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1365.7 28.1
#境内贷款 1365.7 28.1
住户贷款 395.0 8.6
短期贷款 114.3 20.4
中长期贷款 280.8 -11.8
企(事)业单位贷款 970.7 19.5
短期贷款 260.2 -14.0
中长期贷款 639.2 22.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全市高等学校招生22830人,在校生76559人,毕业生21170人;普通高中招生18449人,在校生57171人,毕业生20910人;普通初中招生21033人,在校生88555人,毕业生23692人;普通小学招生18942人,在校生98215人,毕业生20861人;职业中学招生2386人,在校生7314人,毕业生2027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68人,在校生962人,毕业生45人。

  科学技术。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73户,比上年增长57.67%。高新技术企业586户、增长17.2%,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182户、增长15.19%。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24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1家。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2.83亿元,占全省比重达19.67%。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产业。全市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量257.2万册。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13个,其中医院12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4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个,其他卫生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54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80人,注册护士11672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8844张,其中医院1701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682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50张。全年总诊疗人次1308.24万人次,出院人数51.79万人。

体育竞赛。全市运动员共获得省级体育比赛奖牌812枚,其中金牌328枚、银牌226枚、铜牌258枚。

十一、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消费。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869元,比上年增长2.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30元,增长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788元,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513元,增长6.5%。

表5  2019—2023年常住居民收支情况

单位:元

指  标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3298 42891 45876 47482 48869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368 18584 20424 21169 22430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26568 25659 28109 28725 3078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9087 9557 10574 10812 11513

图4  2023年全市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社会保障。全市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54.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数91.9万人,其中参保城镇职工56.9万人,离退休人员34.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0.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4.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99.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36.2万人。全市各类公办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2051张,收养人员884人。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0.79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7万人。

  住房保障。全市住房公积金发放个人住房贷款25.94亿元、同比增长8.22%,累计发放贷款657.30亿元,增长4.11%。当年缴存额93.31亿元、增长3.94%,累计缴存余额365.66亿元、同比增长3.13%。提取职工18.67万人,当年提取额82.22亿元,同比增长30.12%,提取总额835.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91%。

十二、资源和环境

全社会用电量。全市全社会用电量236.3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1%。生产用电220.2亿千瓦时,与同期持平。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3.9亿千瓦时、增长12.9%,第二产业用电量194.4亿千瓦时、下降1.3%,第三产业用电量21.9亿千瓦时、增长10.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6.2亿千瓦时,下降0.9%。其中,城镇居民用电量11.7亿千瓦时、下降2.1%,乡村居民用电量4.5亿千瓦时、增长2.3%。

图5  2019—2023年全市全社会用电量

环境保护。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2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1%。全市森林覆盖率7.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0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供水水质检测达标率100%,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注释:

  1. 1.本公报中2023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 2.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涉及历史年份全市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有关数据,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及有关规定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