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24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认真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扎实推进“一通道六基地”和“千百亿”产业集群建设,统筹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根据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葫芦岛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97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59.6亿元,增长3.6%;第三产业增加值496.1亿元,增长6.5%。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154元,比上年增长5.9%。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为14.8:35.8:49.4。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1.2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稻谷播种面积1.0千公顷,增加0.1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136.6千公顷,增加0.2千公顷;其他谷物播种面积2.8千公顷,减少0.4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0.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8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2.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26.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64.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0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68.5万吨,比上年减少2.0万吨,减产2.8%,其中,玉米62.2万吨,减产3.1%,稻谷0.6万吨,增产20%。花生产量40.3万吨,增产4.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37.7万吨,增产4.4%。园林水果产量148.2万吨,增产5.6%,其中,苹果97.9万吨,增产4.1%,梨30.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年完成重点工程和县区自主造林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共2.4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退化林修复0.6万亩,补植补造1.5万亩。
全年猪肉产量11.1万吨,比上年下降47.6%;牛肉产量2.76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1.55万吨,增长3.2%;禽肉产量16.0万吨,增长3.4%。全年禽蛋产量4.97万吨,下降 21.5%。全年牛奶产量1.44万吨,下降4.7%。全年家禽出栏7687.5万只,增长2.4%。年末生猪存栏98.0万头,比上年末减少11.3%;全年生猪出栏131.8万头,比上年下降45.5%。
全年水产品产量54.6万吨,比上年增长6.0%。海水产品产量53.9万吨,增长9.8%;淡水产品产量0.7万吨,下降7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8.4%。
分门类看,全年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9%,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8.0%。
分行业看,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5%。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21.0%,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4.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3%。全年石化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8%。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下降6.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14.2%,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9%。
重点工业品产量中,发电量182.3亿千瓦时,下降10.4%;原油加工量578.0万吨,下降6.2%;硫酸58.2万吨,下降31.3%;烧碱43.6万吨,下降0.1%;合成氨30.4万吨,下降12.6%;化肥(折纯)24.7万吨,下降11.5%;水泥170.1万吨,下降22.6%;成品钢材17.2万吨,下降13.6%;锌30.5万吨,增长0.1%;服装0.12亿件,下降4.9%;聚氯乙烯树脂4.5万吨,增长2.8%;精炼铜8.6万吨,下降27.1%。
全年工业出口交货值108.8亿元,增长4.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37.0亿元,比上年下降1.4%;利税总额94.8亿元,下降19.2%;利润总额21.8亿元,下降34.7%。其中,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0.5亿元,比上年下降2.1%,利税总额72.6亿元,利润总额8.4亿元;股份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4.3亿元,下降1.4%,利税总额88.4亿元,利润总额16.7亿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增长1.9%,利税总额5.9亿元,利润总额5.0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5.5%,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年末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以上)279个,比上年增长2.6%。建筑业总产值完成73.4亿元,增长9.8%,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6.2亿元,安装工程产值7.8亿元,其他产值9.4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完成164.5万平方米,下降40.3%;房屋竣工面积96.4万平方米,下降26.4%。
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105.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本年新签订工程合同额65.9亿元,增长2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建设项目投资311.6亿元,增长22.7%;房地产开发投资26.9亿元,下降40.3%。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0.8亿元,增长20.6%;第二产业投资199.6亿元,增长19.0%,其中工业投资199.6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投资138.1亿元,增长5.8%。
全年民间投资65.0亿元,比上年下降19.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8.2%。
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5%。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59.5亿元,增长12.3%;道路运输业投资72.9亿元,增长20.6%;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8.6亿元,增长82.2%。
分建设性质看,全年新建投资比上年下降8.2%,扩建投资增长2141%,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8%。
全年建设项目570个,比上年增加49个,完成投资增长22.7%。其中,亿元以上建设项目164个,增加10个,完成投资增长25.4%;5亿元以上建设项目41个,增加3个,完成投资增长33.6%。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156个,增加21个,完成投资增长8.4%。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28个,增加2个,完成投资增长22.3%;5亿元以上新开工建设项目10个,增加3个,完成投资增长44.5%。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9亿元,比上年下降40.3%。房屋施工面积1231.9万平方米,下降18.6%。房屋新开工面积49.3万平方米,下降32.1%。房屋竣工面积74.1万平方米,下降37.9%。商品房销售面积114.7万平方米,增长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03.1万平方米,下降0.7%。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98.8亿元,增长9.4%。
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6.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7.9亿元,增长5.8%。
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单位共有383家。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5.9亿元,增长29.6%;饮料类零售额0.4亿元,下降1.9%;烟酒类零售额1.1亿元,增长7.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7亿元,增长5.7%;化妆品类零售额0.2亿元,增长71.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0.9亿元,下降18.6%;日用品类零售额0.5亿元,增长1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5亿元,增长11.7%;中西药品类零售额4.3亿元,下降12.0%;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0.5亿元,增长58.3%;通讯器材类零售额2.8亿元,增长18.5%;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3.4亿元,增长11.7%;汽车类零售额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全年进出口总额53.0亿元,比上年下降9.9%,其中,出口总额29.3亿元,下降2.3%;进口总额23.8亿元,下降17.9%。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0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市普通公路总里程为10108.5公里,其中国道518.2公里,省道539.8公里,县道528.9公里,乡道2570.2公里,村道5951.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6.9公里/百平方公里。有铺装路面总里程为9375.7公里。全市普通公路桥梁数量为95237.5延米/2977座,其中大桥36665.9延米/176座。
全年道路运输客运量2622万人,比上年增长16.1%,道路旅客周转量84791万人公里,增长17.1%,道路运输货运量10805万吨,增长2.0%,道路货物周转量2825868万吨公里,增长1.3%;水路运输客运量32.9万人,增长0.5%,水运旅客周转量574万人公里,增长35.0%,水路运输货运量104万吨,增长5.6%,水路货物周转量134460万吨公里,增长20.0%;港口吞吐量完成3558万吨,下降0.6%。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9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8415.7万件,增长17.2%,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0919.5万件,增长12.1%。其中,全年订销报纸2347.7万份,订销杂志107.6万份。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1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3.3万户,下降6.5%;移动电话用户276.1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13.4万户,下降17.0%;5G移动电话用户146.8万户,增长34.6%;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0.6万户,增加8万户。
全年旅游总收入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71.6%。接待国内旅游者3493.2万人次,增长87.9%。全市现有AAAA级旅游景区10处,AAA级旅游景区15处。旅行社68个。现有注册导游员1241人。星级酒店17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1家。
七、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分类别看,全年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5%,衣着价格上涨0.8%,居住价格下降0.4%,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0.4%,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3%,医疗保健价格下降1.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0%。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5.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9.9亿元,增长0.3%;非税收入完成25.4亿元,增长37.1%。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6.5亿元,增长1.3%。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2.7亿元,下降12.5%;教育支出32.0亿元,增长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4.0亿元,增长18.5%;卫生健康支出22.5亿元,增长13.4%;节能环保支出3.0亿元,增长11.5%;住房保障支出9.9亿元,下降22.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17.1亿元,增长8.6%;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0.1亿元,下降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09.8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短期贷款456.2亿元,下降24.5%;中长期贷款875.8亿元,下降3.4%。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业
全年专利授权1054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9件;商标申请3195件、商标注册2026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831件,有效商标注册量21161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402家,瞪羚企业16家,雏鹰企业92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
年末共有各级各类学校824所,在校学生31.2万人,教职工3.1万人。其中,幼儿园47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03所(普通小学190所,普通初中113所),高中阶段学校34所(普通高中22所,中等职业学校12所),市属高校1所,省属高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全市在园幼儿3.6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8.2万人(小学在校生11.6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6.6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4.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3万人,市属高校在校生1.3万人,省属高校在校生2.7万人,特殊教育在校生592人。
全市文化、文博场馆共1421家。其中,文化馆7家、图书馆7家、博物馆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5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98家。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5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年末有医疗卫生机构2878个。其中,医院1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71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4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0182张。其中,医院1651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395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74张。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16907人。
举办2024葫芦岛半程马拉松,市内外2000余名马拉松爱好者参与。承办2024年第一届辽宁城市足球超级擂台赛首场比赛。成功引进辽篮夏季对抗赛、CBA季前赛。承办“夏游辽宁”启动仪式暨第27届兴城海会。兴城古城景区引进东北首部大型沉浸式演绎项目《就在宁远》。全市共举办文体旅活动420余场次,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校园”、太极、广场舞等多品类文体惠民活动123场。利用广播电视播放营商环境主题建设、妇女儿童保护等各类公益广告6229次。组织全市525名优秀运动员参加2024年武术套路、蹦床、击剑、田径等16个项目的省十五运资格赛,获得29金、21银、22铜,总成绩855分。举办全国青少年U系列7人制橄榄球系列积分赛、辽宁省青少年室内射箭冠军赛、“奔跑的少年”体能大赛等精品体育赛事92场,其中国家级11场、省级21场。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筑牢“安全基础”,聚焦完善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系统提升城市安全指数,针对低洼易涝点实施“一点一策”整治,15个城区易涝点全部完成整治,在8·20强降雨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融合城市更新,综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推进30余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实现小区“旧貌换新颜”。建设海绵型绿地公园30处,以“爱心”为主题的爱心公园和9处口袋公园建成开园,百姓休闲娱乐空间进一步丰富,“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优美环境得到社会广泛赞誉,城区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5.6万立方米/日,年供水总量8294.7万吨,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0%;天然气供气总量21614.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5569吨,燃气普及率达到98.2%;年集中供热面积6104.9万平方米,集中供热能力4096兆瓦;建城区绿地率达到38.3%。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以良好为主,2024年优良天数315天,优良天数比例86.1%。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改善11.4%;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54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同比改善12.9%。
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90.9%。
全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昼间达标率为100%,夜间达标率为93.8%,其中,1类区昼间均值为50dB(A)、夜间均值为44.25 dB(A),较上年分别上升1.8dB(A)、6.45dB(A);2类区昼间均值为53.75dB(A)、夜间均值为45.75dB(A),较上年分别上升0.75dB(A)、下降0.45dB(A);3类区昼间均值为57.75dB(A)、夜间均值为52dB(A),较上年分别上升0.95dB(A)、5.5dB(A);4a类区昼间均值为58.75dB(A)、夜间均值为50.25dB(A),较上年分别下降3.05dB(A)、上升3.05dB(A)。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亡人事故90起,死亡98人,比上年事故总量下降18.9%,死亡人数下降18.3%。全年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1起,死亡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5‰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23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7.32%;乡村人口98.9万人,占42.68%。
从户籍看,年末全市总户数97.8万户,总人口26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96.3万人,占总人口的36.2%;乡村人口169.5万人,占总人口的63.8%。男性人口134.9万人,占总人口的50.8%;女性人口130.9万人,占总人口的49.2%;性别比为103:100。全年人口出生率为4.95‰,人口死亡率为8.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9‰。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5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879元,比上年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2元,增长6.3%。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1.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6.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5.6万人。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684人,扶持创业带头人544人,带动就业4015人。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不包括农户投资、军工和国防项目。
[6]货物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的货物运量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7]旅客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8]移动电话用户:指报告期末通过移动电话交换机进入移动电话网的全部电话用户。
[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包括参保职工和参保退休人员。
[1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由于政策调整,自2019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部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1]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指城市全年有效监测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12]地表水国考断面:全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十四五”期间,全国共有3641个地表水评价、考核、排名断面,涉及辽宁的国考断面有150个。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粮食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生牛奶产量、市场价格、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葫芦岛调查队;水产品产量来自市海洋与渔业局;造林面积等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局;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通车里程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文化馆、博物馆、旅游、报纸期刊、体育等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葫芦岛市中心支行;科技企业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城市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住建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水质总达标率、环境噪声昼间达标率等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人口数据来自于市公安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就业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