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
2024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锚定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以改革破难题、以实干促发展,全市经济运行回升向好,产业强市成效明显,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537.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0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669.35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5087.71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为8.2∶38.5∶53.3。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5792元,增长6.5%。
图:2020年—2024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速情况
图:2020年—2024年徐州三次产业结构情况
主导产业增势良好。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整体保持稳健运行,分产业看,工程机械和新材料规模(产值或营业收入,后同)分别增长6.3%和9.6%,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分别增长14.4%、3.3%和5.1%,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分别增长21.9%和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11.2%。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年末全市共登记市场主体146.98万户、增长3.2%,其中企业36.68万户、个体经营户109.71万户,分别增长4.0%、2.9%。全年工商新登记企业5.10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4.49万户,新增个体户10.18万户。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39万人,增长9.0%;城镇失业人员就业6.57万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8万人,分别增长29.9%和38.5%。支持成功自主创业、引领大学生创业、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分别为2.50万人、0.59万人、0.9万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1.90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3%。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烟酒、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0.1%、2.9%、0.1%、4.2%和4.1%,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分别下降0.7%、0.8%和0.2%。食品类商品中,菜及食用菌、禽肉类、水产品价格分别上涨4.4%、0.1%和2.1%,粮食、食用油、畜肉类、蛋类、干鲜瓜果价格分别下降1.3%、2.6%、2.2%、7.7%和4.6%。
表: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情况(以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价格 |
100.3 |
#食品烟酒 |
100.1 |
#食品 |
99.8 |
#粮食 |
98.7 |
食用油 |
97.4 |
菜及食用菌 |
104.4 |
#鲜菜 |
105.0 |
畜肉类 |
97.8 |
禽肉类 |
100.1 |
水产品 |
102.1 |
蛋类 |
92.3 |
干鲜瓜果 |
95.4 |
烟酒 |
99.6 |
衣着 |
102.9 |
居住 |
99.3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100.1 |
交通通信 |
99.2 |
教育文化娱乐 |
99.8 |
医疗保健 |
104.2 |
其他用品及服务 |
104.1 |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505.27万吨、比上年增长0.04%,粮食播种面积771.43千公顷、增加1.36千公顷,粮食单产6549.77公斤每公顷;其中夏粮产量214.99万吨,秋粮产量290.28万吨。全年棉花种植面积2.30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5.43千公顷、增长0.04%,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358.36千公顷、增长0.7%。全年棉花产量0.36万吨,油料产量11.55万吨、增长0.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482.93万吨、增长2.9%,牛肉、禽肉产量分别1.18万吨、27.50万吨,分别增长19.2%、2.4%;猪肉、禽蛋、生牛奶产量分别30.47万吨、23.42万吨、11.45万吨,分别下降11.5%、36.1%、24.0%。
表:2024年主要农作物及禽畜产量情况
名称 |
产量(万吨) |
比上年增长(%) |
粮食 |
505.27 |
0.04 |
棉花 |
0.36 |
-13.9 |
油料 |
11.55 |
0.9 |
蔬菜及食用菌 |
1482.93 |
2.9 |
蚕茧 |
0.19 |
-24.0 |
水果(含瓜果类) |
284.34 |
4.4 |
猪肉 |
30.47 |
-11.5 |
牛肉 |
1.18 |
19.2 |
羊肉 |
1.24 |
-22.1 |
禽肉 |
27.50 |
2.4 |
禽蛋 |
23.42 |
-36.1 |
生牛奶 |
11.45 |
-24.0 |
水产品(不含远洋捕捞) |
16.41 |
-0.4 |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4.60千公顷,累计建成491.1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1%。新增耕地灌溉面积6.24千公顷。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1.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2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2%。全年稻麦秸秆还田面积461.74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97.4%。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1家、100家和287家,当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2726.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其中轻工业增长6.2%,重工业增长6.5%。分经济类型看,规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9%;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5.0%;私营企业增长7.0%。分三大门类看,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0.2%,制造业增长5.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5%。
先进制造业发展向好。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1位、比上年提升1位。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车间56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家、星级上云企业719家,新增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较上年增加2家。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签订建筑合同额2366.72亿元,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964.35亿元、增长4.0%,竣工产值1008.57亿元,竣工率51.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7%,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7%、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8.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6%。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6%,制造业投资增长1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延续活跃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分商品类值看,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等生活类分别增长18.7%和19.9%;体育娱乐用品、办公用品等文体类分别增长38.2%和17.6%;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分别增长28.9%和9.7%;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29.7%,占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比重为17.4%。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低位运行。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50.46亿元,比上年下降4.7%;其中出口总额926.68亿元、下降7.1%,进口总额223.78亿元、增长6.5%。从出口结构看,一般贸易出口额732.67亿元、下降7.0%,占出口总额比重为79.1%;加工贸易出口额94.49亿元、增长0.2%。从出口产品看,机电产品出口额605.21亿元、下降2.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56.74亿元、下降32.3%,农产品出口额31.96亿元、增长10.9%。从出口市场看,对东盟组织出口173.71亿元、下降14.9%,对欧盟组织出口95.29亿元、下降14.4%,对美国出口92.98亿元、下降8.2%。
外商投资加快推进。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新批协议外资8.26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421万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53个,境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4.7亿美元。
开发区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17家(含5家高新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家。全市12家经济开发区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22亿元、增长1.9%,占全市总量的47.2%;实现进出口总额971.87亿元、下降3.8%,占全市总量的84.5%。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网络加快完善。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6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3.96公里;输油管道里程6268.32公里。全年铁路货运发送量482.56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公路货运量3.20亿吨,增长2.5%;水运货运量5292万吨,下降0.3%;港口货物吞吐量6007.48万吨、增长1.0%,徐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8.67万TEU、增长14.4%;管道货物运输量1.50亿吨;航空货邮吞吐量1.51万吨,增长54.3%。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990.90亿吨公里、增长4.9%,水运货物周转量215.41亿吨公里、增长1.7%,管道货物周转量675.88亿吨公里。全年公路旅客运输量7286万人次、公路旅客周转量19.18亿人公里;徐州观音国际机场航空旅客吞吐量342.82万人次,增长14.5%;徐州直属站铁路客运发送量3406.00万人次,增长7.9%。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236.82万辆、比上年末增长4.1%,其中民用汽车保有量214.84万辆、增长5.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98.96万辆、增长5.3%,其中私人轿车122.79万辆、增长4.8%。
邮政电信业较快增长。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实现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78.02亿元、增长9.0%。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1.70亿件、增长24.7%,其中快递业务10.70亿件、增长27.5%。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收入107.71亿元和105.10亿元,分别增长4.9%和5.0%。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总数88.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03.40万户、增长2.8%。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83.96万户,增长1.8%。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稳定运行。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407.83亿元、下降1.9%。主体税种中,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分别增长25.3%、33.6%、33.0%和3.8%。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52.38亿元、下降0.4%,其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的支出分别增长6.8%、0.1%和23.4%。
表:2024年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指标 |
绝对量(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560.29 |
2.6 |
#税收收入 |
407.83 |
-1.9 |
#国内增值税 |
196.16 |
-1.0 |
#企业所得税 |
48.22 |
-10.7 |
#个人所得税 |
17.82 |
-0.8 |
上划中央四税 |
476.20 |
-1.0 |
#国内消费税 |
180.13 |
3.7 |
金融信贷规模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960.91亿元,比年初增加3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607.66亿元、增长11.4%。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106.94亿元,比年初增加126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按贷款期限分,短期贷款3488.15亿元、增长12.7%,中长期贷款7778.79亿元、增长10.5%。
表:202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
绝对量 (亿元) |
比年初增加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
11960.91 |
323.96 |
2.8 |
#住户存款 |
7607.66 |
776.48 |
11.4 |
非金融企业存款 |
2774.64 |
-324.50 |
-10.4 |
广义政府存款 |
1450.75 |
-76.56 |
-5.2 |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
12106.94 |
1265.60 |
11.7 |
#短期贷款 |
3488.15 |
391.81 |
12.7 |
中长期贷款 |
7778.79 |
742.19 |
10.5 |
资本市场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证券公司(分公司)6家,证券营业部40家,期货经纪公司1家,期货分支机构7家。共有上市公司16家,上市公司总股本263.45亿股,总市值1967.34亿元、增长14.3%。“新三板”挂牌企业24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639家,当年新增113家。
保险行业继续增长。全年新增保险机构1家,年末保险机构达81家。全年保费总收入3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寿险保费收入212.51亿元、增长10.5%,财产险保费收入108.06亿元、增长9.5%。全年累计赔款和给付支出145.27亿元、增长24.8%,其中赔款支出84.64亿元、增长15.3%,赔款支出中财产险赔款75.09亿元、增长18.0%。保险深度3.4%,保险密度3524.72元/人。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46个,省级以上孵化器49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9个。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拥有国有独立科研机构11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31家(公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89家,入选省独角兽企业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7家、瞪羚企业33家。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资金2.7亿元。全市专利授权量1820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210件、增长12.7%。企业专利授权量14673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9.59件,比上年增加5.8件。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68.4万人,增长2.2%。
质量强市建设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质量检验机构8家,国家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4个,国家公证实验室3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0个。全年监督抽查工业产品54种1100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98.5%,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企业获批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8341张,比上年增长27.0%。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7个,其中省级计量中心1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2.5万台(件),增长1.4%。获批建设2项国家级标准化项目,制修订国家标准103项和行业标准9项、省地方标准27项、市地方标准28项。全市质量管理体系证书4920张,增长12.2%。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342所,在校学生210.68万人,毕业生61.94万人,专任教师13.84万人。普通高等院校12所,在校学生26.28万人,毕业生8.49万人、增长1.3%;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5.55万人、毕业生3.2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81万人、在校生2.38万人、毕业生0.6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2.30万人,毕业生4.06万人、增长44.1%。普通高中在校生26.78万人、毕业生7.07万人,分别增长12.5%和19.3%。全市共有初中284所,在校学生46.05万人,毕业生16.47万人、增长1.8%。小学783所,在校学生76.69万人、毕业生15.20万人。幼儿园(含民办)1108所,在园幼儿22.1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0.48万人。(下转07版)
表:2024年各阶段教育学生情况
指标 |
在校生数 |
毕业生数 |
||
绝对量 (万人) |
比上年增长 (%) |
绝对量 (万人) |
比上年增长 (%) |
|
普通高等教育 |
26.28 |
-1.6 |
8.49 |
1.3 |
#研究生 |
2.38 |
4.8 |
0.67 |
6.0 |
中等职业教育 |
12.30 |
-1.2 |
4.06 |
44.1 |
普通高中教育 |
26.78 |
12.5 |
7.07 |
19.3 |
普通初中教育 |
46.05 |
-3.5 |
16.47 |
1.8 |
小学教育 |
76.69 |
-5.6 |
15.20 |
-1.8 |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年末全市文化系统共有公办文化馆(站)181个、博物馆18个、美术馆3个、艺术表演团体(国有)11个,公共图书馆12个、其中9家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总藏量596万册、比上年增长2.4%。有线电视用户49.2万户。共有广播电台7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电视台7座。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33处。拥有10个国家级、9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6位国家级、48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旅游市场表现活跃。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建设稳步推进,文庙·东方街区开业运营。年末全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13家。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440.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6%;旅游总收入895.67亿元,增长11.6%。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5.35万人次、增长82.3%,其中外国人4.61万人次、增长92.1%;旅游外汇收入6973.15万美元,增长17.8%。接待国内游客8435.44万人次,增长15.6%;国内旅游收入890.86亿元,增长11.6%。
医疗卫生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90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78个。全市三级医院数量25家,其中三甲医院14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6.57万张、比上年增长1.2%,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6.10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7.29张,比上年增加0.08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29万人、增长6.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3万人、增长10.4%,注册护士3.71万人、增长2.6%;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3.70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4.12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824人、增长2.0%,全市家庭医生全人群签约率43.4%,重点人群签约率76.0%。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96所、游泳馆99所,市属体育社会组织210个,晨晚练健身站点516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5.08万人、增长5.7%,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70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733人。当年注册国际级裁判员19人,国家级裁判员90人;当年注册一级运动员83人,二级运动员331人,省级注册运动员3200人,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5人。获得省级比赛奖牌395.5枚,其中金牌134.5枚、银牌117枚、铜牌144枚。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自然资源储备丰富。全年水资源总量47.96亿立方米。全年成片造林面积和森林抚育面积分别为2534公顷和2359公顷,新建及更新农田林网面积34万亩。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市林木覆盖率31.6%。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9个,新增保护湿地面积7.27万亩。完成造林绿化3.8万亩,新建省级绿美村庄42个。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68天,优良率73.2%;全年市区PM2.5浓度为43.3微克/立方米。45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Ⅲ比例97.8%、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起数、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14.1%和10.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7.3%。
十二、人口、民生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01.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54.10万人、女性人口446.90万人;0—14岁人口159.05万人,15—59岁人口535.24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206.71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50.91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5.68‰,人口死亡率7.7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40%、比上年提高0.76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25.9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531.02万人、女性人口494.95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5.75‰,死亡率6.81‰。
表:2024年常住人口情况
指 标 |
单位 |
2024年 |
比上年增长(%) |
年末常住人口 |
万人 |
901.00 |
-0.11 |
年平均常住人口 |
万人 |
901.50 |
-0.05 |
出生人口 |
万人 |
5.12 |
0.39 |
死亡人口 |
万人 |
6.95 |
-4.14 |
人口出生率 |
‰ |
5.68 |
提高0.03个千分点 |
人口死亡率 |
‰ |
7.71 |
降低0.33个千分点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2.0 |
提高0.36个千分点 |
城镇化率 |
% |
68.40 |
提高0.76个百分点 |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51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工资性收入22756元、增长6.4%,经营净收入7765元、增长4.5%,财产净收入2184元、增长2.2%,转移净收入7546元、增长5.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36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6元、增长7.2%;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1.66:1调整为1.62:1。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944元,增长6.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378元、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850元、增长9.8%。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29.9%,其中城镇29.3%、农村31.3%。
图:2020年—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情况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含离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208.48万人和333.95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736.50万人和197.88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02.1万人。
社会服务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246个,其中养老机构214个、儿童福利院1个,拥有养老服务床位4.27万张。全年新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个、老年中央厨房6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60个,新建城乡社区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6个和150个。全市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760元/月,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10.35万人。新增廉租补贴住户136户,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074户,通过实物保障和租赁补贴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10.94万户,累计保障新市民(人才)3.11万人次。
十三、城乡建设
基础建设稳步推进。100项城建重点工程有序实施,地铁3号线二期开通运营,潍宿高铁徐州段、顺堤河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东部绕越高速睢宁西枢纽通车,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建成投用。陆港多式联运集散中心、徐州顺丰速运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完工,顺堤河、双楼港、徐州港沛县港区丰乐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建设完成。
村镇面貌明显改善。实施城中村改造375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59个,新建改造供热管网40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4万个。改善农房1.7万户,改造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房854户,改造户厕17.5万座,新建农村公路174公里、村内道路996公里,更新改造农村供水管网813公里。挂牌保护中国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41个,入选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1个。
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国家层面出台区域协同发展专项行动方案,区域合作平台增至98个,深入实施11项重大事项行动方案,获批连徐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区域中心城市扎实推进。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大学生创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主体、专利、质监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高标准农田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有效灌溉面积、水资源数据来自市水务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水运、港口货物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管道数据来自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铁路货运发送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物流中心;铁路客运量数据来自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站;民航数据来自徐州观音国际机场;电信业务、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市通管办;保障性住房、重点项目、村镇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开放型经济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汽车、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文化事业、旅游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徐州市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徐州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高新技术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社会救助、养老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林业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粮食产量、畜牧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GDP、工业、投资、贸易等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部分为预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