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调整等多重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迎难而上、顶压前行,全市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壮大,供给需求稳步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6102.4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97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498.76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3006.68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9.9∶41.9∶48.2调整为9.8∶40.9∶49.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6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2%,衣着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与上年持平,医疗保健价格下降1.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1%。
全年新登记经营主体20.30万户,比上年增长6.9%;全市经营主体达到87.64万户,增长12.8%,其中,企业类经营主体23.25万户,个体工商户63.48万户。
二、农业
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4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94.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1%;粮食总产量473.6万吨,增长0.1%;油料产量40.9万吨,增长3.5%;茶叶产量1.4万吨,增长5.5%;水果产量142.1万吨,增长3.9%。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66.8万吨,比上年下降0.1%。禽蛋产量49.0万吨,增长17.2%。生猪出栏645.0万头,增长0.6%;羊出栏111.9万只,下降9.1%;牛出栏30.5万头,下降8.1%;家禽出笼6585.5万只,下降9.0%;水产品产量22.8万吨,增长4.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0%,股份制企业增长10.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2.9%,民营企业增长9.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4.4%,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1.7%。
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2%。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36.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饮料酒产量14.8万千升,比上年增长19.4%;布产量13.3亿米,下降1.5%;水泥产量1225.0万吨,增长1.7%;汽车产量30.2万辆(含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在襄阳生产车辆),增长23.8%,其中,新能源汽车8.2万辆,增长141.3%;锂离子电池产量3840.9万只,增长50.6%;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325.4万台,增长75.4%。全社会用电量209.04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量115.09亿千瓦时,增长4.0%。
全市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法人企业实现总产值1540.0亿元,比上年增长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4%。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5.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0%。按投资领域划分,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5.2%,工业投资增长21.4%,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8.1%。
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6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00.5亿元,下降3.2%。
全年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952个,完成投资额增长7.0%。
五、国内贸易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54.11亿元,增长5.5%。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市场零售额2118.08亿元,增长4.7%;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186.92亿元,增长7.3%。
六、对外经济
全市进出口总额377.7亿元,比上年下降14.6%。其中,出口343.5亿元,下降11.1%;进口34.2亿元,下降38.5%。
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29个。全市实际使用外资(FDI)3777.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8.7%。对外直接投资额5066万美元,增长67.1%。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2亿美元,增长52.0%。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
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3370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28.7公里。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593.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公路旅客周转量14.76亿人公里,增长1.4%。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5.55万吨,增长33.0%。
襄阳机场夏航季航线通达30座城市,全年保障运输航班15956架次,比上年下降13.6%;旅客吞吐量176.46万人次,下降1.5%;货邮吞吐量4435.7吨,增长66.7%。
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2.02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2.1亿件,增长22.2%;业务收入16.41亿元,增长5.7%。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482.2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5.5亿元,增长7.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2.7亿元,增长13.9%。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04.06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年初增加544.37亿元。其中,住户存款5132.21亿元,增加521.1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291.30亿元,比上年增长6.5%,比年初增加261.8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461.65亿元,增加75.6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2829.21亿元,增加188.71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9.38亿元,增长7.2%;人身险保费收入108.88亿元,增长2.2%。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47亿元,增长25.5%。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7.31亿元,增长19.3%;人身险赔付支出32.17亿元,增长33.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78所,在校学生90.9万人。其中,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8.7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6所,在校学生3.85万人;普通中学270所,在校学生30.73万人;小学428所,在校学生35.62万人;幼儿园940所,在校学生11.8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0.09万人。全市现有专任教师5.99万人。
全年共有21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共签订技术合同318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62.61亿元,合同金额比上年增长13.4%。年末全市共建有1家湖北实验室,2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
全年专利授权总量838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224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6703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462件。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1个。全市旅游总人数1.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6%;旅游总收入808.23亿元,增长12.7%。
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972个,其中,医院128个,卫生院12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8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妇幼保健院8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48万张;卫生机构人员4.9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5万人,执业医师1.56万人,注册护师(士)1.86万人。
全年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新建项目298个,省级全民健身双创工程22个,开展“普及全民健身 缔造幸福生活”襄阳市全民健身系列赛事活动近300场。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襄阳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8个、亚洲冠军1个、全国冠军5个。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27.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1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2.86万人。
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41元,比上年增长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94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83元,增长5.8%。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758元,增长2.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9241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960元,增长1.8%。
全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6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77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5亿元。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40.6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41.9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69.7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0.2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97.27万人。
十二、节能降耗和资源环境
全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87万公顷,森林抚育面积2.25万公顷。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
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4天,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77.6%,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5%。汉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平,支流水质总体趋于好转,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水平。
注:
1.本公报2024年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单价计算。2024年部分邮政快递企业调整快递业务口径,快递业务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4.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价格、粮食、畜禽、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襄阳调查队;水产品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主体、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汽车产量数据来自市经信局;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里程、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民航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其中公路里程为上报数;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襄阳市分行;保费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襄阳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计划项目、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体育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机构、床位等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就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保局;森林资源、自然保护区等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