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呼伦贝尔市统计局

(2025年4月12日)

2024年,呼伦贝尔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全面贯穿一条主线、认真办好两件大事、提速实施“六个工程”,扎实推进五项改革课题,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各领域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和积极进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1730.67亿元,比上年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3.59亿元,比上年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544.21亿元,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782.87亿元,增长4.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3:31.4:45.2。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5.3%和58.7%。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10元,比上年增长4.7%。(见表1)

年末常住人口[3]213.9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4.26万人,乡村人口49.65万人。男性人口108.02万人,女性人口105.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0.8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人口2.3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10.7‰。

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4]2.98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39万人。

二、农牧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4.2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06%。粮食总产量679.27万吨,增长2.9%。其中,小麦产量76.03万吨,下降5.3%;玉米产量369.29万吨,增长3.6%;大豆产量185.38万吨,增长0.7%;马铃薯产量(折粮)32.67万吨,增长34.7%。粮食平均亩产275.75公斤,增长2.8%。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6.30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猪肉产量3.70万吨,比上年增长4.4%;牛肉产量11.60万吨,增长16.9%;羊肉产量10.20万吨,下降5.8%;禽肉产量0.80万吨,增长13.6%。禽蛋产量2.60万吨,下降13.3%。牛奶产量71.73万吨,下降4.8%。(见表2)

全市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727.8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2.1%,股份制企业下降1.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0%。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4.0%,制造业增长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

在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4.9%,木材加工业增长24.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1.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1%,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8%,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下降9.4%,酒、饮料制造业下降14.0%,主要产品产量[5]有增有降(见表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9.93亿元,比上年下降1.0%;实现利润127.33亿元,下降10.4%;营业收入利润率15.7%;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68.14元,增长1.0%;资产负债率61.4%,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9%,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全市建筑业增加值69.70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85户,产值51.97亿元,增长5.2%。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4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1.6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7.10亿元,比上年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9.61亿元,增长10.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控股投资217.84亿元,增长1.9%;民间投资[6]153.32亿元,增长16.7%。按领域分,制造业投资37.43亿元,下降24.9%;基础设施投资146.85亿元,增长0.8%;房地产开发投资50.14亿元,下降1.4%。(见表4)

商品房销售面积[7]113.97万平方米,下降12.9%;商品房销售额54.08亿元,下降13.4%。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55.95亿元,比上年增长2.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18.74亿元,增长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21亿元,增长3.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89.75亿元,增长1.8%;餐饮收入额66.20亿元,增长6.2%。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3%,饮料类增长42.1%,烟酒类增长7.7%,中西药品类下降4.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汽车类下降6.2%。

据海关统计,全市进出口总额302.15亿元,比上年增长4.2%;进口额104.78亿元,下降5.4%;出口额197.37亿元,增长10.1%。其中,满洲里市进出口总额2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进口额86.0亿元,下降9.9%;出口额172.3亿元,增长8.9%。

年末全市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4家。

六、交通、邮电

全年铁路、公路货运量20521.81万吨,比上年增长5.7%。其中,铁路货运量11294.71万吨,增长4.8%;公路货运量9227.10万吨,增长6.9%。民航行货邮吞吐量2.92万吨,增长22.0%。铁路、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599.71亿吨公里。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431.92亿吨公里,增长1.4%;公路货物周转量167.79亿吨公里,增长7.0%。

铁路、公路客运量742.84万人,比上年增长7.0%。其中,铁路客运量467.54万人,增长5.0%;公路客运量275.30万人,增长10.6%。民航旅客吞吐量379.74万人次,增长9.0%。铁路、公路旅客周转量23.91亿人公里。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0.63亿人公里,增长6.6%;公路旅客周转量3.28亿人公里,下降4.7%。

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55.25万辆,比上年增长5.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53.44万辆,增长5.7%。

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6046.47万件,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快递业务量3351.08万件,增长39.9%;邮政普遍服务业务量2695.39万件,下降2.4%。

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2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固定电话用户19.81万户,下降3.7%;移动电话用户301.07万户,下降0.7%;移动宽带用户[9]284.59万户,下降0.3%;计算互联网用户102.56万户,增长2.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税收收入83.75亿元,增长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22.48亿元,增长8.0%。涉及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各项民生支出457.65亿元,增长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3.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783.48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192.64亿元,增长9.5%;非金融企业存款222.04亿元,增长8.4%;财政性存款40.02亿元,增长11.5%;机关团体存款323.80亿元,增长2.7%。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96.58亿元,增长0.9%。其中,住户贷款534.70亿元,增长15.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861.88亿元,下降6.4%。

全市共有保险业金融机构35家。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累计发生赔付支出35.37亿元,增长12.85%。其中:财产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赔付支出20.70亿元,增长12.83%;人身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15亿元,增长1.39%,赔付支出14.67亿元,增长12.87%。农险保费收入13.95亿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24年鉴定科技成果58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7项,合同成交金额1.53亿元,比上年下降42.9%。

全市现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全年全市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10753人,比上年增长25.78%。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29179人,增长1.51%。成人本科、专科在校学生数2301人,增长31.1%。普通高中24所,招收学生11089人,下降4.68%;在校学生数33759人,下降2.96%。初中126所,招收学生16566人,下降0.26%;在校学生数52245人,下降0.14%。小学校121所,招收学生14927人,下降14.25%;在校学生数98883人,下降1.95%。

九、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公共图书馆15个,群众艺术(文化)馆15个,博物馆25家。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个,旗县级融媒体中心14个。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96座。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9.74%,全市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9.73%。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442.63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过夜旅游者1527.42万人次,接待一日游旅游者1915.21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588.69亿元,其中实现国内过夜游客总花费收入478.29亿元,实现国内一日游客总花费110.40亿元。

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896个,与上年持平。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16373张,减少597张。

参加全国比赛共获得9枚金牌、10枚银牌和11枚铜牌;参加省级比赛共获得88枚金牌、101枚银牌和111枚铜牌。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72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消费性支出26079元,增长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33元,增长4.1%,人均消费性支出27055元,增长3.3%,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5.3平方米。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0元,增长6.0%,人均消费性支出22250元,增长6.2%,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9.0平方米。

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4台,电冰箱113台,洗衣机105台,生活用汽车52辆,固定电话1.7部,手机235部;农牧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2台,电冰箱111台,洗衣机94台,生活用汽车61辆,固定电话0.9部,手机237部。(见表5)

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94.26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68.5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7.4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9.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2.8万人,参加生育保险35.97万人。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10]

全市土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01亿亩。根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统计,全市水资源总量30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9.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0.6亿立方米。全市全年用水总量为7.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4.8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1.3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0.97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0.1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31.4%。

实施11个呼伦湖流域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湖体水量、水面面积保持稳定。生态禁牧961万亩、草畜平衡9329万亩。治理侵蚀沟1251条,20万亩年度防沙治沙任务全部完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5%,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80%,实施耕地绿色防控1250万亩、统防统治1195万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精准实施常态化异地交叉互检、“小切口”专项整治,累计整治重大事故隐患157项,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注释: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快报数,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合计与分项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4]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未减去自然减员人数。

[5]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煤产量、发电量为全口径数据,其余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

[6]民间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7]商品房销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出售的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

[8]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数据进行了修订,2024年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9]移动宽带用户为4G和5G用户。

[10]涉及部门数据均由部门提供,环境和应急管理数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