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达州调查队
(2025年3月)
2024年,面对严峻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和“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迎难而上、承压前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州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4年达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8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1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829.4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1569.0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9%、30.3%和54.8%。三次结构比为14.4:29.6:5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740元,增长6.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与上年持平。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4%,医疗保健类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1%,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7%,食品烟酒类下降0.5%,居住类下降2.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2%,衣着类下降2.6%。
二、民营经济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764.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GDP的比重6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1.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900.1亿元,增长10.0%。
年末全市民营经济主体达到32.8万户,比上年增长4.8%,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7.5%。
三、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718.8亿元,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423.3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51.5亿元,增长21.7%;牧业产值191.4亿元,下降6.5%;渔业产值25.7亿元,增长5.7%。粮食播种面积852.3万亩,比上年下降0.4%。其中,水稻286.9万亩,同比增长0.1%;玉米206.4万亩,下降0.4%;豆类98.3万亩,下降4.6%;薯类231.5万亩,下降0.37%;油料种植面积259.4万亩,增长1.1%,蔬菜种植面积157.3万亩,增长3.8%。
全年粮食产量330.0万吨,增长1.0%;油料产量46.4万吨,增长4.5%。
全年主要畜禽肉产量48.8万吨,下降6.1%。其中,猪肉产量33.2万吨,下降2.0%;牛肉产量4.2万吨,增长0.6%;羊肉产量1.5万吨,下降21.5%;禽肉产量9.8万吨,下降14.3%。全年水产品产量12.6万吨,增长5.4%;牛奶产量1.8万吨,下降23.1%。
四、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58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0%,重工业增加值增长3.9%,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1:8.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2.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3.9%。
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35个行业大类中有10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1.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1.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发电量下降9%,天然气产量增长0.1%,硫磺增长2.3%,焦炭增长2.6%,水泥下降3.1%,钢材下降1.7%,中成药增长5.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01.4亿元,比上年下降6.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92.0亿元,下降7.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51.9亿元,增长7.9%;股份制企业89.6亿元,下降5.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0.9亿元,下降25.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4.9元,比上年增长0.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9.4%,比上年末增长3.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14个,实现利润总额15.3亿元,下降12.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16.6万平方米,下降12.7%。
五、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8.6亿元,增长7.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05.5亿元,增长7.7%;金融业增加值94.4亿元,增长2.4%;房地产业增加值159.8亿元,下降3.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41.3亿元,增长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04.1亿元,增长16.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8.7%,利润总额增长9.4%。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其中,国有投资增长15%;民间投资下降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5.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6.9%,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1%(见表4)。
从房地产开发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4.3%,施工面积1525.8万平方米,下降11%;商品房销售面积211.0万平方米,下降28.6%;商品房待售面积14.0万平方米,下降40.5%。
七、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04.5亿元,同比增长5.1%。
分区域看,城镇市场完成1175.27亿元,增长5.0%;农村市场完成329.23亿元,增长5.3%。
按消费类型看,餐饮收入222.13亿元,增长6.6%;商品零售额1282.37亿元,增长4.8%。
从限上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5.6%、服装鞋帽针织品类下降0.1%、通讯器材类增长9.7%、化妆品类下降1.4%、金银珠宝类下降7.5%、日用品类增长8.2%。
全年进出口总额150323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44909万美元;进口额5393万美元;净出口(出口减进口)139516万美元。
全年实际到位外商投资2282万美元。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2024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3036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7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38.60亿吨公里,完成公路客运周转量16.10亿人公里,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6446.1万人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民用航空客运量136.5万人,增长27.2%。
全年邮政、通讯业务收入54.1亿元,增长36.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0.3万户,下降0.1%;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40.6万户,增长2.8%,其中:国际互联用户74.5万户,增长4.5%;网络电视用户467.7万户,增长3.2%。
2024年全市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954.5万人次,巴山大峡谷景区接待游客171.55万人次,八台山景区接待游客5.78万人次,洋烈水乡景区接待游客60.81万人次,神剑园景区接待游客50.13万人次,万源红军公园景区接待游30.57万人次。
九、财政和金融
2024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6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74.9亿元,增长0.9%。地方公共财政支出598.2亿元,增长8.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364.8亿元,比年初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住户存款4274.3亿元,增长11.7%;非金融企业存款604.6亿元,下降0.02%;广义政府存款439.4亿元,增长11.9%。人民币贷款余额3447.1亿元,比年初增加376.5亿元,增长12.3%。其中,住户贷款1112.5亿元,增长12.3%;短期贷款230.4亿元,增长2.1%;中长期贷款882.1亿元,增长0.8%。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8.6亿元,增长0.6%。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85.1亿元、增长0.5%,财产险保费收入25.5亿元、增长0.9%。赔款及给付合计54.2亿元,增长47.7%。其中,人身险赔款及给付合计37.6亿元、增长75.0%,财产险(已决)赔款16.7亿元、增长5.6%。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160所,其中幼儿园546所,小学230所,普通中学348所,普通高等学校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3所,成人高等学校1所。全市共有专任教师5.43万人,其中小学2.37万人,普通中学2.5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2988人,普通高等学校教师2037人,成人高等学校教师181人。全年各类学校招生19.23万人,其中小学4.42万人,中学10.48万人,中等职业教育1.8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1.38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16万人。毕业生20.48万人,其中小学毕业6.34万人,中学毕业11.1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1.83万人,普通高校毕业1.1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毕业2.14万人;在校生85.01万人,在园儿童数11.26万人,小学31.07万人,中学31.6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25万人,高等学校4.43万人,成人高等学校1.2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全年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2.6亿元。拥有国家级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众创空间6家,星创天地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企业技术合同登记额25亿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4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站)237个,其中文化馆8个,文化站229个;博物馆5个,陈列馆3个;剧场、影剧院数37个,其中电影院30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184.1万册;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有线电视入户率(含网络电视用户)20.37%。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64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4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机构床位43417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41484张。全市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938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生9932,注册护师、护士14845人,卫生防疫人员725人。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13.35/10万、2.54‰、4.14‰。
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8个;全民健身路径2827条。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6.74亿元。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4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个;四川省幼儿体育基地3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
十二、环境保护和应急管理
全市全年造林面积4505公顷,森林面积75.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58%。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34天,优良天数率91.3%。PM2.5浓度持续改善,年均浓度28.3ug/m³,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年23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同比持平,其中,11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无V类、劣V类考核断面。城市及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年全社会能耗总量1049.62万吨,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3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0.3%。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6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6.7%、27.3%,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6人,增加27.3%;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人,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人数0人。
十三、人口
根据202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人口2.48万人,人口出生率4.64‰;死亡人口3.53万人,人口死亡率6.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4万人,农村人口25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72%,比上年末提高0.24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35.1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63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2%。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4.7%;经营净收入增长5.7%;转移净收入增长5.0%;财产净收入下降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7%。其中,医疗保健类支出下降7.7%,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13.8%,衣着类支出增长4.7%,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0.9%,居住类支出下降3.9%,食品烟酒类支出增长6.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5.7%;经营净收入增长4.6%;转移净收入增长11.2%;财产净收入下降23.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0%。其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增长6.8%,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长1.5%,居住类支出增长10.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8%,食品烟酒类支出增长5.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5.8%,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7.7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29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9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69.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3.4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5.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2.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8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4.52万人。
全市共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95个,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27141张,社区服务设施443个。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3.68万人和36.17万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1.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作机械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