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两地两区一枢纽”功能定位,统筹做好稳增长、强科技、壮产业、防风险、惠民生各项工作,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荆州篇章。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量质齐升态势,生产供给稳步提升,市场活力有序释放,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505.9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3.14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47.68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1605.17亿元,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18.3∶35.1∶46.6调整为18.6∶35.6∶45.8。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8%,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4%、6.3%、4.9%、2.9%、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350元,比上年增长6.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7%,衣着价格上涨3.1%,居住价格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4%,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4.7%,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0.6%,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6%。
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9.77万户,比上年增长5.6%,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达12.07万户,增长7.7%,个体工商户类市场主体达46.45万户,增长5.2%。全年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68万户,下降1.7%。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14.0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总产量457.56万吨,增长0.1%。
全年油料产量60.28万吨,比上年下降0.8%;棉花产量2.15万吨,下降7.9%;蔬菜产量353.23万吨,增长2.0%;园林水果产量55.21万吨,下降1.2%。
全年生猪出栏384.71万头,比上年下降0.3%;家禽出笼5223.05万只,下降8.7%。肉类产量38.07万吨,下降1.1%;禽蛋产量24.03万吨,增长17.2%。
全年水产品产量133.03万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小龙虾产量58.43万吨,增长12.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35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4%。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与上年持平,集体经济增长10.5%,股份制经济增长9.8%,股份合作经济下降8.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长38.0%,其他经济增长7.9%。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9.4%,重工业增长14.8%。
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20.6%,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9.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20.2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与上年持平,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42.4%,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8.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1.1%。产品销售率为93.0%。实现出口交货值115.5亿元,同比增长3.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37.9%。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99.71亿元,比上年增长9.5%。房屋施工面积732.8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1%,其中新开工面积391.7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0.1%。房屋竣工面积443.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5%。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5.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9%。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15.3%,民间投资增长9.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1%。分行业看,建筑业投资增长246.2%,采矿业投资增长119.1%,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增长88.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6.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3%;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0.35亿元,减少1.8%。
全年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361个,其中本年新增项目634个。
五、国内外贸易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2.37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590.61亿元,增长10.2%。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648.45亿元,增长5.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93.92亿元,增长6.7%。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598.87亿元,增长4.9%;餐饮收入额343.51亿元,增长7.3%。
全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4.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进口40.6亿元,增长21.5%;出口206.3亿元,增长12.0%。全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额 10.8亿美元,增长12.0%。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3726万美元,下降61.2%。
六、人口和科技
全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总户数196.90万户,户籍人口612.29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12.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0万人,其中:城镇304.59万人,乡村207.7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9.45%,比上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技术产业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达到1079家,比上年净增209家。其中高新制造业企业939家,高新建筑业企业37家,高新服务业企业103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73.23亿元,占GDP比重19.2%。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61.11亿元,可比增长16.2%。
全年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2项。登记科技成果114项,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27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全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5851件,下降4.1%;发明专利授权总量607件,下降4.0%。
七、交通运输
全年全市完成货物周转量1216.89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1.3%。其中,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82.11亿吨公里,增长5.1%;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034.78亿吨公里,增长12.4%。完成旅客周转量127426万人公里,增长7.2%。其中,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26950万人公里,增长7.3%;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476万人公里,下降14.4%。(以上均不含铁路数据)
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616.5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723.5公里,增长1.6%。全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023万吨,增长12.6%。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6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5.02亿元,增长3.7%。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115.36亿元,增长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5.50亿元,增长9.6%。分支出领域来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分别增长0.8%、16.2%和15.6%。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58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比年初增加517.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529.68亿元,比年初增加462.7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468.03亿元,比上年增长9.2%,比年初增加290.73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257.21亿元,比年初增加69.4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210.70亿元,比年初增加221.24亿元。
九、教育和卫生事业
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82所,其中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高中49所,普通初中1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1所,小学377所,特殊学校8所,幼儿园636所。全市共有在校生80.03万人,其中高等学校13.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74万人,普通高中9.68万人,普通初中15.55万人,小学29.25万人,特殊学校1191人,幼儿园9.43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33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7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22万人,普通中学(含初中和高中)2.49万人,小学1.53万人,特殊学校215人,幼儿园1.30万人。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207家,比上年增加32家,其中医院83家,卫生院10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3家。卫生机构人员49581人,比上年增加52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573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3536人。全市实有各类病床38797张,比上年减少1424张,其中医院床位26494张,卫生院床位927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1426张。
十、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96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72元,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92元,增长5.7%。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76元,增长3.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038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52元,增长3.0%。
全年社会养老保险费收入116.74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8.89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2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3.92万人。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4.0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1.00万人。
十一、资源环境
全年全市9个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在77.3%-92.6%之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82-339天之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3.11-4.03之间。荆州市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5μg/m3,同比下降14.1%;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4μg/m3,同比下降6.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8天,优良天数达标率78.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99,主要污染物为PM2.5。
年末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30个地表水省控河流断面、14个主要湖库点位进行了监测。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符合Ⅰ-Ⅲ类的占90.0%(27个),Ⅳ类的占6.7%(2个),Ⅴ类占3.3%(1个)。全市主要湖库测点中,水质符合Ⅱ类的占14.3%(2个),Ⅳ类占50.0%(7个),Ⅴ类占35.7%(5个);营养状态级别为中营养的占35.7%(5个),轻度富营养占7.1%(1个),中度富营养占57.2%(8个)。
注:1.本公报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5.本公报中粮食、畜禽、水产品、进出口、户籍人口、科技、财政、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居民生活、社会保障、资源环境数据为各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