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2020-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图
(单位:亿元,%)
图2 2020-2024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图
(单位:%)
●就业形势平稳有序。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500余万元,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12.9亿元,创业带动就业4.6万人。建成“返乡创业基地”11家,促进5.5万人回乡发展。发放“苏岗贷”35亿元,发放社保补贴超1亿元,帮扶就业困难人员6500余人,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清零。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上涨0.5%,涨幅较上年收窄0.1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六涨一跌一平”态势。其中:“六涨”即医疗保健类上涨4.5%,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5%,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2.7%,衣着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4%,食品烟酒类上涨0.1%;“一跌”即交通通信类下跌1.9%;“一平”即居住类与上年持平。
表1 202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表
●农产品产量总体稳定。与上年相比,全市粮食产量413.32万吨,增长0.1%;油料产量5.44万吨,增长5.7%;蔬菜及食用菌产量553.76万吨,增长3.0%;瓜果及园林水果产量86.16万吨,增长6.8%;猪牛羊禽肉产量47.88万吨,增长20.6%;水产品产量33.46万吨,增长5.6%。
表2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
●农业强市取得新进展。分级分类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全市累计培育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省级69家,挂牌创业板、新三板、江苏股权交易中心的农业企业达16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20家。持续推进“宿有千香”品牌建设,品牌授权企业达69家,开发各类特色产品230余款,年度“宿有千香”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超12亿元,其中“霸王蟹”超4亿元。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9.0%,股份制企业增长10.0%,民营企业增长8.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5%。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
表3 202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表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列统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47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5.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35.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16.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05.92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市列统在建项目171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29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5.6%。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8.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50.6%、10.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6.0%。
●市场消费平稳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1.4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87.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从限额以上商品类别看:吃穿类商品稳定增长,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7.4%、27.1%;部分升级类商品增势强劲,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95.3%、140.0%;新能源汽车增势较好,实现零售额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6.2%,拉动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1个百分点。

▲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为五经普数据修订后情况。

●外贸外资稳步增长。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9.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出口79.42亿美元,增长0.1%;进口10.51亿美元,增长19.2%。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118个,比上年增长25.5%;完成协议注册外资45.96亿美元,增长101.8%。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提升。全市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业投资占全市开发区投资的88.7%,比上年增长4.1%。列统在库的投资项目达到939个,较上年增加85个。其中,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新入库项目293个,较上年增加48个。
●财政收入平稳向好。全市开发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0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0.1%,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铁路旅客发送量481.58万人,比上年增长8.3%;完成铁路货运量18.48万吨,下降26.7%。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490.41万人,下降4.8%;公路旅客周转量4.20亿人公里,下降7.7%;完成公路货运量9603.56万吨,下降0.5%;公路货物周转量341.03亿吨公里,增长1.9%。全年完成水路货运量1716.69万吨,下降4.2%;水路货物周转量54.63亿吨公里,下降1.6%。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70.81万吨,下降6.3%。

●邮政电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2.23亿件,比上年增长21.8%;实现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57.59亿元,增长9.6%。完成快递业务量11.12亿件,增长19.7%;实现快递业务收入46.66亿元,增长11.3%。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7.83亿元,增长4.5%;实现电信业务收入58.68亿元,增长4.0%。年末全市各类电话用户579万户,增长5.9%,其中移动电话用户55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23万户。年末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3.6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5%。
●旅游业发展稳步向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44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入境过夜人数1.14万人次,增长71.2%;实现旅游总收入450.31亿元,增长16.5%,其中实现外汇收入1475.44万美元,增长18.2%。年末全市共有等级旅游景区53个,其中5A级1个,4A级9个。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税收收入249.05亿元,增长3.6%;税收占比80.3%。分类别看,增值税收入130.84亿元,增长8.5%;契税收入17.64亿元,下降12.3%;企业所得税收入34.85亿元,下降5.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17万人,在校生3.75万人,毕业生0.99万人。普通高中教育招生5.57万人,在校生14.8万人,毕业生3.84万人。普通初中教育招生9.92万人,在校生29.04万人,毕业生8.91万人。小学教育招生6.22万人,在校生47.89万人,毕业生10.07万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70万人(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02人,在校生1166人。全市共有幼儿园533所,比上年减少21所;在园幼儿12.92万人,比上年减少2.18万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新改建小剧场16个,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100余场,为500余万人次奉上了精彩的文化盛宴,“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位列苏北第二。10家场馆列入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15支群文团队入选省“优秀群文团队”培育名单。18个舞台艺术作品在省级以上艺术活动获奖及展演,其中获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7个。开展“四季村晚”118场,1个“村晚”入选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7个“村晚”入选省级“村晚”示范展示点。宿城区屠园镇“村晚”位列2024全国“村晚”榜单第四名。2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卫生事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904个,比上年增加169个,增长6.2%。其中,医院24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5405张,比上年增加1845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33716张,比上年增加498张。卫生技术人员40628人,比上年增加708人,增长1.8%。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6571人,注册护士1862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43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457人。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精塑“江苏生态大公园”。实施1100余个治气治水项目,PM2.5平均浓度38.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0.9%;5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水体比例达96%,继续保持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垃圾“四分类”小区171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新造林1.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9.9%;建成国家标准碳汇林1个,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8家,中心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7.8%。
●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98.00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增长0.05%;城镇化率为65.60%,较上年提高0.6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2.84万人,出生率5.70‰;死亡人口3.80万人,死亡率7.6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3‰。全市户籍人口为583.66万人,比上年下降0.3%。
●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57元,比上年增长6.0%。按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18666元,增长6.6%;经营净收入8894元,增长5.4%;财产净收入1453元,增长2.6%;转移净收入5644元,增长5.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72元,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8元,增长7.0%。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885元,增长6.2%;恩格尔系数为29.6%,与上年持平。
图4 2020-2024年全体居民收入情况图
(单位:元,%)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深化。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364.88万人、51.08万人、66.32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新增10.16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645元,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保障资金15.64亿元,低收入人口脱贫巩固率保持100%。全市建成运营养老机构150家、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8个,社区助餐点83家,示范性村级互助养老睦邻点124个。累计建成运行市(县)未保中心6个,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153个,累计开展1200场关爱活动,服务儿童3.5万人次。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