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区域:浙江省>>>
2024年,绍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考察绍兴重要指示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谋深做实“五大创新突破性举措”,全力推动“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落实落细,全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经全省统一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8369亿元,比上年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3亿元、3993亿元和4123亿元,分别增长3.7%、7.2%和5.9%,三次产业结构为3.0:47.7:4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464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1715美元),增长5.7%。
图1 2024年各产业、行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根据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4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城镇化率74.5%,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4.9‰,死亡率7.2‰。自然增长率-2.3‰,比上年上升0.2个千分点。年末户籍总户数165.9万户,户籍人口443.2万人,比上年减少0.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同比“五涨三降”,依次为:其他用品及服务上涨6.0%、衣着上涨2.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3%、教育文化娱乐上涨0.6%、居住上涨0.1%、医疗保健下降0.3%、食品烟酒下降0.3%、交通通信下降2.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购进价格下降0.9%。
全年新设市场主体9.96万户。其中,企业2.74万户,比上年下降10.1%;个体工商户7.20万户,下降15.7%。“个转企”1430家。年末在册市场主体81.0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0%,其中企业25.88万户,增长3.5%。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68.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规模以上工业[3]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0%、10.4%、12.5%和16.1%,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8%、36.8%、17.4%和5.5%。
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财政总收入92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同口径增长[4]3.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9亿元,增长1.8%,同口径增长6.7%,其中税收收入448亿元,下降0.3%,同口径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0亿元,增长6.6%。其中,民生支出644亿元,增长8.8%,占比7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费用的企业490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9.5%;研发费用增长9.8%,增速高于营业收入2.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贡献突出。全年民间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51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7%;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为86.3%。规模以上服务业[5]民营企业671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85.2%,营业收入增长12.1%,期末用工人数增长23.1%。民营企业进出口3803亿元,占进出口的91.9%,其中出口下降1.3%,进口增长17.9%。
农业生产稳中有进。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81亿元,比上年增长3.9%。农作物播种面积217.7千公顷,增长0.3%。其中,冬小麦面积15.1千公顷,增长51.8%;早稻面积19.1千公顷,增长0.8%;晚稻面积54.7千公顷,下降0.6%;冬油菜籽面积12.7千公顷,增长1.0%。粮食总产量76.3万吨,增长1.3%。茶叶总产量4.5万吨,增长5.8%。年末生猪存栏50.84万头,增长2.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5.8万头,下降6.8%。全年水产品产量13.9万吨,增长4.4%。
全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万亩,创建省级稻麦绿色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5个、旱粮百亩方6个、油菜百亩方1个、水稻高产攻关方5个,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46家。年末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338家,家庭农场4251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7家。新认证绿色食品25个,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244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18个。加快建设“和美越乡”。聚焦“千万工程”,打造省美丽乡村共富带2条,新建成省级未来乡村28个、“和美越乡”共富片区6个,全市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50%。完成农房改造1.18万栋、管线序化村80个、村道提升村169个。激活闲置农房1813宗、61.3万平方米。
全面深化农村共富改革。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5.6%,累计组建强村公司263家,实施村集体增收发展项目115个,年经营性收入80万元和10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新增乡村人才创业园(孵化基地)13家,培育现代“新农人”“十路人才”2.37万名、农创客8092名,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1.3万余人。“闲置农房激活计划”带动农户就业43196人,分别带动村集体、农民年增收5.72亿元和9.46亿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6391元,增长10.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7.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2%,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7.1%,私营企业增长7.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9.3%、12.4%和31.9%。从行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2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65.7%。传统行业支撑有力,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和13.3%;新兴动能持续增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8%;消费品领域增势较好,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1%和23.1%。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品产量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41.9%和38.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887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分别增长33.2%、30.9%和28.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39亿元,增长6.0%,其中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增长69.5%、48.2%和24.1%。建强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高质量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4151”计划。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智能视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17.0%和6.9%;传承振兴历史经典产业集群,现代纺织、黄酒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6%和3.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4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总产值5420亿元,比上年增长6.7%。新开工装配式建筑742.62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重38.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9%。传统服务业增长较快,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0.2%和7.0%。现代服务业保持增长,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和3.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95亿元,增长8.9%;利润总额58亿元,下降9.4%。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5亿元,比上年增长6.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7]商品零售额中(按占比从高到低),汽车类下降5.8%,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0.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0.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7.3%;粮油、食品类增长17.8%;通讯器材类增长236.4%;金银珠宝类增长6.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
全年网络零售总额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全省比重3.1%。年末纳入统计的商品交易市场278家,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超十亿元市场、超百亿元市场分别有76家、23家和5家。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4378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4229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149亿元[8]。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54.7%,第二产业增长5.7%,第三产业与上年持平。分类型看,国有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增长11.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9%,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交通运输投资分别增长34.6%和13.2%;公共服务投资增长3.9%,其中体育设施投资、教育设施投资分别增长89.2%和20.2%。获省投资“赛马”激励,连续三年获省重点项目建设优秀设区市。
房地产开发投资958亿元,比上年下降9.4%,其中住宅投资732亿元,下降7.1%。商品房销售面积610万平方米,下降14.7%;商品房销售额905亿元,下降21.9%。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37亿元,比上年下降2.0%。其中,出口总额3762亿元,下降1.2%,占全国出口总额的 14.8‰;进口总额375亿元,下降9.3%。按出口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3223亿元;加工贸易出口112亿元;其他贸易出口340亿元,其中市场采购出口额340亿元。有进出口国家和地区197个,出口前五位国家分别为美国、印度、巴西、越南和墨西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进出口2507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出口2325亿元,下降5.9%;RCEP其他成员国[10]进出口968亿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出口820亿元,下降12.1%。
全年新批外资项目264个,合同外资13.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实到外资6.51亿美元,下降33.1%,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占比55.0%,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占比42.6%。新批二产项目36个,合同外资5.67亿美元,实到外资3.58亿美元,下降16.6%;新批三产项目228个,合同外资7.43亿美元,实到外资2.91亿美元,下降46.6%。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6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62亿吨,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公路货物运输总量2.41亿吨,增长15.6%;水运货物运输总量0.22亿吨,增长4.6%。货物运输总周转量257.29亿吨公里,增长13.4%。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205.79亿吨公里,增长15.1%;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51.49亿吨公里,增长6.9%。全年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3.12万标箱,增长20.2%。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354.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其中,公路旅客运输总量1166.18万人次,下降0.9%;水运旅客运输总量188.44万人次,增长30.8%。旅客运输总周转量14.90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14.84亿人公里,增长2.1%;水运旅客运输周转量605.74万人公里,增长10.8%。
年末机动车保有量213.5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3.0%,其中汽车183.11万辆,增长2.5%;汽车中,新能源汽车12.89万辆,增长52.1%。
全年邮电业务收入[11]163.0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通话用户)717.96万户,增长1.6%;固定电话用户数83.08万户,下降6.2%。互联网用户数885.49万户,增长2.5%。其中,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数280.90万户,增长3.2%;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手机、移动上网卡)604.58万户,增长2.2%。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12]18.33亿件,增长12.0%,其中快递业务量17.18亿件,增长13.5%。
全年新增5G基站3481个,年末共有5G基站22436个,4G、5G人口覆盖率99%。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95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3%,其中住户存款9285亿元,增长9.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888亿元,增长8.4%。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1476亿元,增长7.9%;短期贷款余额5325亿元,增长6.4%。制造业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68亿元和5820亿元,分别增长5.7%和14.8%。
全年新增股份公司127家,上市公司2家。年末现存上市公司102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81家。全年共实现股权融资39.95亿元,比上年减少76.3%。证券交易额67409亿元,增长29.5%。全年保费收入287.23亿元,总赔付金额100.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和16.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3.45亿元,赔付金额50.92亿元,分别增长3.6%和5.9%;人身险保费收入213.78亿元,赔付金额49.88亿元,分别增长13.5%和30.7%。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98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3579元和51530元,增长4.0%和5.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2,比上年缩小0.03。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6849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52702元和35140元,增长6.9%和8.0%。城镇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26.2%,农村常住居民恩格尔系数29.6%,均下降0.1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8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3万人。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分别为381.28万人和463.3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长0.6%和1.0%;城镇失业保险参保139.66万人,与上年持平。全市创建完成30家示范引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老年食堂80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开通率达100%。“越惠保”全年参保304.70万人,参保率66.5%。
年末在册低保对象36890人,其中城镇4570人,农村32320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134元提高到1175元。福利机构孤儿基本生活费提升至2799元/月,2150名孤困儿童纳入儿童福利保障范围。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2.24亿元。
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筹集福彩公益金1.02亿元,增长2.0%。
全年棚户区改造项目住房基本建成840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39个、1.48万套(间)。完成房屋拆改签513.65万平方米。推进7个乡镇(街道)开展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建设。新建省级未来社区65个,完成78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新建邻里中心20个,新增停车位1.43万个,加装电梯200台,新开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个。
年末有普通高校13所,比上年末增加1所,普通研本专科在校生13.96万人,增长1.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含技工学校)17所,在校生3.51万人。普通高中56所,在校生8.57万人,增长1.0%。初中134所,在校生13.45万人,增长4.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5%。小学273所,在校生30.53万人,增长0.8%。幼儿园490所,在园幼儿11.85万人,下降7.1%。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5%,农村优质园在园儿童覆盖面达90%。
年末全日制学校在校专任教师5.90万人。其中,幼儿园专任教师1.00万人,比上年末下降6.0%;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3.75万人,增长1.5%;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0.32万人,增长0.1%;普通高校专任教师0.74万人,增长5.6%。
2023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达3.12%,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4.15%。2024年度首夺全省“科技创新鼎”。
全年授权发明专利4595件,比上年增长26.6%,累计有效发明专利27009件。入选全省重点实验室3家,首次入选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5家地方研究院在全省高校地方研究院年度评估中获“A档”评价。新入选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33人;入选国家高端外专计划2人、国家海外优青2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个。联动实施“三位一体”产学研攻关等四大领域科技项目145项。争取省“尖兵”“领雁”项目11项,26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高企研发中心97家。
年末有卫生机构3180个(含村卫生室904个),比上年末增加199个,其中医院108个,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64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6869张,增长5.2%,其中医院床位29282张,增长4.4%。医生数22412人,注册护士数24092人,分别增长5.7%和6.4%。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83.2张,增加4.3张;每万人拥有医生50.6人,增加2.8人。基层就诊率67.3%,县域内就诊率90.2%。拥有婴幼儿照护机构699家,千人托位数4.55个。拥有医养结合机构23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39家。青少年近视率为51.4%,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年末有公共图书馆7家,藏书量962万册;博物馆62家。“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率达80.0%,全年完成送戏下乡2174场、送书下乡28.14万册、送展览(讲座)下乡2532场,文化走亲171场。打造非遗形象门店62家,创建省级非遗工坊29家、市级非遗工坊47家。
年末有A级旅游景区共83个,其中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14个,3A级旅游景区48个。
全年共举办国家级、省级以上赛事116场次,其他市级赛事活动212个场次。注册运动员人数达到3.6万人。新增国家一级运动员121人次,国家二级运动员508人次。完成线上注册裁判员总人数2525人,其中国际级5人,国家级45人,荣誉级3人,国家一级707人,国家二级1407人,国家三级358人。
全年新建乡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1个,百姓健身房57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9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6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6个,体育公园7个,国球“两进”44个,健身步道480公里。
全年体育彩票销售24.4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全年平均气温18.9℃,比常年偏高1.5℃,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第一高;年日照时数1669.9小时,比常年偏少3.4%;年降水量1514.1毫米,比常年偏多4.4%。共有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1852个。全年完成国家造林1.1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7.9万亩。
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8.5亿元。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7.9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3%。年末有水库551座,水库总容量15.34亿立方米。全面推进888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已完工799座,惠及25.3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88.4%。
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9,PM2.5浓度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4.4%。11个地表水国控断面、25个省控断面和128个县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均为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年末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资源化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分类处理率85.1%,回收利用率67.8%,城乡生活垃圾总量下降0.2%。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617.9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7.92亿千瓦时,增长15.9%;工业用电量450.06亿千瓦时,增长9.5%。全社会最高负荷1069.78万千瓦,增长9.4%。35千伏至220千伏电网新增变电容量184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233.15公里。完成电网投资20.44亿元,累计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15座。
全年单位GDP能耗上升0.2%。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比上年增长 5.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2%,其中八大高耗能行业[13]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1%。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加快新型能源替代,新增光伏并网容量138.7万千瓦,新增储能装机72.4万千瓦。
全年刑事治安警情、电诈案件数同比分别下降11.6%和14.8%,侦破省部督(标)案件143起,未发生较大以上交通亡人事故,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0起、死亡3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16.7%和21.4%。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释:[1]本公报所列2024年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核实数以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绍兴统计年鉴2025》公布数据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速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比重等进行了修订。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4]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速扣除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政策到期尽数入库抬高基数以及减税降费政策加力执行等影响后计算得到。
[5]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主要农产品产量使用全面统计数据。
[7]限额以上单位包括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住宿业、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8]因细分行业有所调整,消费品市场交易额、生产资料市场交易额无法计算同比增速。
[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体包括印度、俄罗斯、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泰国、土耳其、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波兰、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等64个国家。
[10]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他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4个国家。
[11]邮电业务收入为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和电信业务收入的合计数。2024年起,邮政行业业务收入来自邮政管理部门。
[12]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为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和快递业务量的合计数。
[13]八大高耗能行业为:纺织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新增城镇就业、社会养老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市医保局;水产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美乡村示范带、农业龙头企业、绿色食品、闲置农房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主体、商品交易实体市场和交易额数据、专利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货物进出口额等数据来自绍兴海关;网络零售额、利用外资等数据来自市商务局;公路里程、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交通建设等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户籍人口、机动车保有量、刑事治安警情、电诈案件数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局;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电信绍兴分公司、移动绍兴分公司、联通绍兴分公司;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艺术表演团体、广播、电视、旅游等数据来自市文广旅游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绍兴分行;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府办;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绍兴监管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卫生等数据来自市卫健委;体育、体育彩票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养老、低保、社会服务和救助、福利彩票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水资源、水利建设投资数据来自市水利局;森林资源等数据来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数据来自市建设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来自市应急管理局;生活垃圾、城镇资源化利用率等数据来自市综合执法局;电力数据来自市电力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价格、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绍兴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