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十项重大工程”,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两重”“两新”和一揽子增量政策集成效应,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1]

初步核算,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86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5529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15962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结构为1.7:25.3:73.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386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4414美元)。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3]为28.3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0.7万元/人。

据2024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6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0.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4.8%;常住人口出生率为7.5‰,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2.3‰。全市户籍人口875.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4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7%。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4%,衣着价格上涨2.7%,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9%,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3.0%,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4%,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1%。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0%和2.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指标 2023年 2024年
居民消费价格 0.2 0.1
  其中:食品烟酒 0 0.4
     衣着 2.0 2.7
     居住 -0.5 -0.1
     生活用品及服务 0.4 -0.9
     交通通信 -2.3 -3.7
     教育文化娱乐 3.1 3.0
     医疗保健 1.5 -0.4
     其他用品及服务 3.0 4.1

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经营主体35.0万户,其中新设企业14.8万户,个体工商户20.2万户。年末在册市场经营主体201.3万户,其中企业102.2万户,个体工商户98.7万户。

全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为4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7.1%,占GDP的比重为28.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五大产业生态圈(剔重)营业收入19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绿色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0.4%和0.3%,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1.2%和1.7%。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为61.5%。年末私营企业92.1万家,占企业总量的90.1%。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6391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8.9%,实现增加值260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1%。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4%。民营企业货物出口4475亿元,增长10.6%,占全市货物出口的75.2%。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5%。粮食播种总面积98.4千公顷、增长5.5%,总产量57.7万吨、增长4.5%;蔬菜种植面积105.6千公顷、增长2.5%,总产量372万吨、增长3.3%;水果总产量87.0万吨,增长3.2%;生猪出栏128.8万头,年末存栏88.8万头。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全年建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20个、现代农事服务中心10个,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推进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增收模式,全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0亿元,经营性收入171亿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9207人,桐庐“桐掌柜”、西湖龙井新茶人、建德草莓师傅成功入选“浙农智富”品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4740亿元,比上年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6%、5.0%和5.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1%、46.2%和5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9284亿元,增长2.3%,新产品产值率40.0%。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集成电路、汽车仪器仪表产量分别增长40.9%、50.1%和64.7%。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7%。

四、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39亿元,增长2.3%。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8482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669亿元,增长0.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随着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效应释放,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4%,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2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6%和35.3%;基本生活用品消费平稳,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5.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0.5%。

全年各类商品市场520个,全年交易额3226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2.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7%。从投资投向看,工业投资增长1.9%,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9%、17.0%和3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0.3%;民间项目投资增长4.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4.1%。商品房销售面积10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40万平方米。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549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出口5950亿元,增长11.5%;进口2600亿元,下降3.5%。从主要出口市场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2611亿元,增长13.0%;对美国出口增长8.9%;对欧盟出口增长12.2%。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8.9%。

全年服务贸易出口19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

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52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出口1326亿元,增长9.5%。

表2         2024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指标 金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8549 6.4
  出口 5950 11.5
    其中:机电产品 2802 12.0
          高新技术产品 911 8.9
    其中:民营企业 4475 10.6
    其中:美国 1043 8.9
          欧盟 1116 12.2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2611 13.0
  进口 2600 -3.5

全年新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187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85个。实际利用外资65.4亿美元,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利用外资47.5亿美元。累计已有138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240个项目。

年末全市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3914家,比上年增长14.8%。国际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30.0亿美元,增长40.0%。全年境外总投资128.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50.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99.3亿美元,增长6.0%。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6亿元,比上年增长4.4%。

全年客运量1.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9.5%。货运量4.4亿吨,下降2.3%。至年末萧山国际机场累计通航城市175个,其中国际城市48个,比上年增加7个。民航旅客吞吐量4805万人次,增长16.7%。

表3     2024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和客运量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客运量 万人次 18000 9.5
铁路 万人次 10389 8.8
公路 万人次 4592 11.7
水路 万人次 594 -15.0
民航 万人次 2425 16.5
全社会货运量 万吨 43655 -2.3
铁路 万吨 485 7.0
公路 万吨 34679 -1.6
水路 万吨 8445 -5.4
民航 万吨 45 -1.4

年末社会机动车保有量479万辆,比上年增长8.4%。非营运汽车保有量450万辆,增长9.0%,其中私人汽车363万辆,增长11.0%。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494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快递业务收入405亿元,增长9.2%。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1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26万户。年末5G基站3.7万个。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0亿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税收收入2283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90亿元,增长2.1%,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5%以上。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643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9522亿元,增长2.5%,其中住户存款25833亿元,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2994亿元,增长6.3%。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45918亿元,增长8.7%;住户贷款26535亿元,增长2.0%。

表4     2024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指标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79522 2.5
  其中:住户存款 25833 10.3
     非金融企业存款 33362 -5.2
各项贷款余额 72994 6.3
  其中:住户贷款 26535 2.0
            其中:短期贷款 8242 -1.2
                  中长期贷款 18293 3.5
        企(事)业单位贷款 45918 8.7

年末上市公司310家,其中境内上市230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IPO融资72.2亿元。年末创业板上市公司69家,当年新增2家。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08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010亿元,分别增长12.5%和12.7%。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470亿元,增长21.7%。其中,财产险赔付274亿元,人身险赔付196亿元,分别增长9.7%和43.8%。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77元,比上年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356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805元,增长5.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4,比上年缩小0.03。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8237元,增长10.6%。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96元,比上年增长5.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6878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673元,增长7.2%。

表5             2024年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全体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数
(元)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元)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元)
比上年增长
(%)
人均可支配收入 76777 4.0 83356 3.4 50805 5.4
(一)工资性收入 44851 3.7 48519 3.0 30373 5.3
(二)经营净收入 7972 4.1 6891 3.9 12239 6.2
(三)财产净收入 10307 5.6 12361 4.7 2199 6.9
(四)转移净收入 13646 4.1 15585 3.5 5994 4.1
人均消费支出 52996 5.7 56878 5.1 37673 7.2

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55万人、815万人、728万人和58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市统一调整到每人每月37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至平均每人每月1301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5万人,全年发放困难家庭救助金12.6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37个、儿童福利机构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37家。新增老年助餐服务点235个、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202张。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实现“愿接尽接”。

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3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预计为3.9%[5]左右。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8万件,比上年增长17.6%。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万件,增长1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450件,增长4.7%。

年末培育认定研发中心6798家,其中省级2532家,市级426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3家,其中国家级65家。众创空间210家,其中国家级85家。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33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1441亿元,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杭州连续3年居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第14位。

2024年,全市新建中小学、幼儿园96所,新增学位10.1万个。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0所,在校学生65.2万人,其中研究生12.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2.9%;普通高中106所,在校学生15.1万人;职高和中等专业学校40所,在校学生7.4万人;初中317所,在校学生31.8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9.9%;小学537所,在校学生78.8万人;幼儿园1001所,在园幼儿34.8万人。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年末全市文化馆(含省)16个,公共图书馆(含省)16个,备案博物馆87家,认定的乡村(社区)博物馆140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全年拍摄电视剧6部207集。预计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321万户。

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7.8%;旅游外汇收入8.3亿美元,增长138.2%。

年末各类旅行社1164家;星级宾馆(饭店)93家,其中五星级23家;A级旅游景区115个,其中5A级3个。

全年健康产业增加值1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280个,其中医院417个。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8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万人,注册护士7.5万人。各类医疗机构床位10.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9.6万张。全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17632万人次。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为8.03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为5.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为5.95人。

杭州运动员全年获得国际比赛奖牌62枚,其中金牌44枚,银牌12枚;全国比赛奖牌404枚,其中金牌177枚,银牌124枚。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12名杭州健儿参加了7个大项17个小项的赛事,夺得两枚金牌,杭州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夺得的金牌总数增至12枚。

全年新建群众身边体育健身设施450处,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14680场,实现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60家。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66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9公里。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1320条,运营公共汽车(含中巴)9962辆,行政村客运通达率达到100%。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516公里,全年地铁客运量14.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2%,地铁四期工程全面开工。

全年新(改)建城市公园71个,新增全市城市绿地778.3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37.2万个,其中公共泊位1.5万个。新(改)建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3483个。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0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7%。其中,全行业用电853亿千瓦时,增长7.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20亿千瓦时,增长15.5%。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市区年平均气温18.9℃,总降水量1655.8毫米。

全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299天,优良率81.7%。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2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6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保持100%,连续八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森林覆盖率达65.74%[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1.5%,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2%。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08起、死亡97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7%和8.5%。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和国家GDP核算制度规定,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修订为2096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25.9:72.4。

[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预计数。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

[5]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的数据进行了修订。

[6]2022年起,森林覆盖率采用国标口径,不再采用省标口径。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经营主体、各类商品市场、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农村建设、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钱江海关;低保、社会服务和救助、福利彩票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公路里程、公交运营线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航空客货运量、通航线路数据来自萧山机场;地铁运营数据来自市地铁集团;停车泊位数据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服务贸易数据来自市商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户籍人口、机动车拥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博物馆数据来自市园林文物局;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交易总额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电视剧、宾馆、旅游景点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委金融办;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林业水利局;电话用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G基站数据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价格、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