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省委赋予“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的重大使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防风险、保安全等各项工作,有效实施稳经济促增长政策措施,“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实现强劲开局,全方位转型迈出坚实步伐,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企稳回升,稳固向好的态势,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发展质效显著提升。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71.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0亿元,增长4.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1%;第二产业增加值795.2亿元,增长4.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5%;第三产业增加值962.4亿元,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580元,比上年增长5.5%,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597美元。

据2023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307.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29.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4.4%,比上年末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出生人口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6‰;死亡人口2.6万人,死亡率为8.3‰;自然增长率为-2.7‰。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下降0.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1%;衣着类下降0.4%;居住类持平;教育文化及娱乐类上涨0.8%;医疗保健类上涨1.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通信类下降3.2%;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2%。

新动能加快成长。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新型工业化发展布置要求,全力推动全市制造业振兴升级。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2%,装备制造业增长2.7%,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26.0%,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75%。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增长32.6%,其中,新能源行业增长30.5%。

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初步核算,全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0%,全年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61.5亿千瓦时,增长22.6%,有序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年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比达到51.6%。全年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87,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9%,PM2.5年平均浓度27μg/m3。全市8个国考断面均为优良水体(Ⅰ~Ⅲ类),优良比例100%,无劣Ⅴ类国考断面。

二、农业

全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335.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82.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8.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4千公顷;蔬菜面积25.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3.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0.6千公顷。

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9.8万吨,比上年增加2.4万吨。全年谷物产量120.5万吨,比上年增加2.7万吨。其中,玉米产量102.3万吨,比上年增加3.0万吨。

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8.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5.0万亩。

全年全市猪牛羊禽肉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猪肉产量10.6万吨,增长7.5%;牛肉产量1.7万吨,增长13.6%;羊肉产量2.1万吨,增长9.4%;禽肉产量0.9万吨,增长25.5%。禽蛋产量7.0万吨,增长7.3%。牛奶产量39.3万吨,增长7.9%。年末生猪存栏75.8万头,比上年末下降0.9%;全年生猪出栏134.4万头,比上年增长6.3%。

全年全市机械耕地面积292.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241.8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65.4千公顷。全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农用运输车动力)138.8万千瓦。

三、工业、建筑业

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711.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2%,制造业增长12.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2%。分煤与非煤看,煤炭工业增加值增长3.2%,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7.2%。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8%,股份制企业增长2.0%,地方企业增长5.1%,私有企业增长27.2%。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3.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6.4%,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0.2%,食品制造业增长40.6%,医药制造业下降2.5%,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7.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7.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1%。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92.7亿元,比上年下降21.8%;实现利润总额130.6亿元,增长40.7%;实现利税总额265.0亿元,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1.1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2%。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83.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4%。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3.2亿元,比上年下降3.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70.5万平方米,增长42.3%;房屋竣工面积442.9万平方米,增长45.9%。

四、能源

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9亿吨,比上年增长7.0%;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0.7亿吨,下降1.1%。

全年外输电力346.0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4%,外输电量占发电量比重为61.2%。全社会用电量219.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林牧渔业用电量4.6亿千瓦时,增长17.6%;工业用电量129.6亿千瓦时,增长1.6%;建筑业用电量1.7亿千瓦时,下降1.3%;服务业用电量55.4亿千瓦时,增长36.9%;居民生活用电量28.4亿千瓦时,增长4.4%。

五、服务业

全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962.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4.2亿元,增长1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6.0亿元,增长8.1%;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0.9亿元,增长8.6%;金融业增加值100.2亿元,增长6.4%;房地产业增加值106.7亿元,下降0.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7%,利润总额增长25.8%。

全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76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2公里。全市公路密度90.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民航客运量78.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4%;货邮量805.3吨,增长29.8%。民用航空航线17条,通航城市26个。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保有量93.7万辆,比上年增长5.6%。其中,新注册汽车5.8万辆,增长87.1%;个人汽车85.1万辆,增长13.9%。年末载客汽车保有量85.8万辆,比上年增长20.8%。其中,个人载客汽车78.9万辆,增长17.4%。年末轿车保有量48.8万辆,比上年增长5.0%。其中,个人轿车46.8万辆,比上年增长4.8%。

全年全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9.2%。全市邮政局所147个,邮路总长度8780公里。订销报纸4696.4万份,订销杂志123.9万份,国内函件32.9万件。快递业务量8643.6万件。电信业务总量29.2亿元,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410.4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9.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0.7万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4G用户达到178.0万户,5G用户达到224.2万户。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25.7万户,比上年增长5.6%。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2亿元,比上年增长0.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09.9亿元,增长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2.3亿元,增长1.9%。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695.7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额66.5亿元,增长1.6%。

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96.6亿元,比上年下降8.9%。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粮油食品类下降20.6%;日用品类增长12.5%;烟酒类下降4.1%;汽车类下降9.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30.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中西药品类下降18.6%。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4.8亿元,比上年下降9.1%。其中,民间投资478.4亿元,下降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5.0亿元,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205.0亿元,下降4.9%;第三产业投资434.8亿元,下降13.3%。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49.2亿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住宅投资198.2亿元,下降9.5%;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3.2亿元,下降25.7%。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299个。其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34个(不含房地产)。新增固定资产334.7亿元。

八、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43.2亿元,比上年下降0.8%。其中,出口额38.7亿元,增长24.2%;进口额4.5亿元,下降63.7%。

全市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达到21家,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2.2亿元,同比增长4.7%。

全年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7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6%。

九、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税收收入128.3亿元,比上年下降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用于民生的支出364.0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8.3%。在民生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11.4%,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24.2%,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6%;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00.4亿元,比年初增加345.8亿元,比年初增长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560.2亿元,比年初增加296.9亿元,比年初增长13.1%。

年末全市共有注册保险机构43家。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1.4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47.0亿元,增长11.1%;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保费收入2.7亿元,下降13.7%;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5.2亿元,增长6.7%。

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2.1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寿险业务给付10.6亿元,增长4.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业务赔款及给付4.2亿元,增长63.3%;财产险业务赔款17.3亿元,增长30.7%。

十、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93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907元,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3元,增长9.8%。

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3.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0.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71.8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83.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2.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9.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3.4万人。

全年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2.7万人,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1.5亿元;纳入农村五保供养人数1.3万人。年末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2个,床位13936张,收养救助4797人。全市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58个。其中,综合服务中心78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487万元。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205件。其中,发明专利209件。全市有效发明专利累计达1392件。全市累计拥有有效注册商标23583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8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省级中试基地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4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7家。

全年全市共有检验检测机构74个。完成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1967批次,工业产品定期抽查合格率为96.3%。全年组织制定地方标准2项。

全市普通、职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3所,普通高中46所,普通初中93所,普通小学256所,特殊教育6所,学前教育534所。

全市有气象台(站)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人工增雨累计收益面积6000平方公里,增雨量1.0亿立方米。全年全市降水量377.8毫米,年平均气温8.0摄氏度,无霜期151天。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年全市共有文化艺术馆11个,文艺表演团体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图书总藏量144.4万册。博物馆29个,档案馆12个。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10个,微波站12座,有线电视网1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6%,有线电视用户35.0万户。

全年全市6家重点监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8亿元。

全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2720个,床位20017张。其中,医院100个;卫生院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个;妇幼保健院2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317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906人;注册护士10041人。

全年全市共有体育馆11个。全市承办了第十六届省运会,以168枚金牌、132枚银牌、137枚铜牌,总奖牌437枚,总分4456分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二。全市代表队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学青会,共收获1枚银牌、7枚铜牌。全年全市组织了大同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同市第六届“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大同冰雪节、第四届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2023年大同摇滚马拉松比赛等赛事。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市耕地保有量382.9千公顷。

水库蓄水量1.2亿立方米。

全年全市二级以上优良天数299天。

全年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91.4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分别达到44.4%、40.9%和15.4平方米/人。

全年全市集中供热率99.8%;天然气气化率98.9%;市本级污水处理率98.9%;中水回用率25.0%;市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城市供水普及率99.0%,水质合格率100%。

全市百万吨煤炭生产死亡率为0.079人/百万吨。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9起,死亡人数86人。

注: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指标为抽样调查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口径与上年相比较。

2.本公报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4.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不变价计算。

5.2023年保险相关数据统一使用银保监局数据。

6.旅游相关数据为全市重点景区监测数据。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环境监测等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机械耕地面积等数据来自市农机发展中心;造林面积、森林数据、耕地保有量数据来自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民航运输、航空航线、通航城市数据来自大同机场;民用汽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局;电信业务总量、通信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据来自市工信局;服务进出口、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大同支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大同银保监分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民政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企业数据等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基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电视、广播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博物馆数据来自市文物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馆;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水库蓄水量数据来自市水务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供热、供水、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新增绿化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数据来自市园林绿化中心;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