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统计局
2024年3月23日
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增速居前列、人均争上游”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新兴动能培育壮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池州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488.9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526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9.2:45:45.8调整为8.7:44:47.3。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7.2%,占GDP比重达37.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9%,占GDP比重达33%。预计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175700元/人,增长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906元(折合11907美元),增长6.9%。
2019—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2.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1.1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39%,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0.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14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居住、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0.6%、0.4%、2.1%、0.2%、1.8%;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等价格分别下降 1.3%、0.2%、2.7%。
202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新兴动能快速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半导体产业增加值增长20.6%。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2.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7%。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2万户,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7.2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0.6万户,增长13.5%;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6万户,增长22.4%。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1.8万亩,比上年增长0.3%;油料种播种面积55.4万亩,增长11.8%;棉花播种面积1.2万亩,下降15.3%;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6.2万亩,增长1.7%。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农业拖拉机2.6万台,比上年减少0.1万台。
全年粮食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长1.1%;油料产量9万吨,增长8.6%;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1.3万吨,增长2.8%;茶叶产量1.4万吨,增长3.8%。肉类总产量9.3万吨,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5.2万吨,增长4.7%;禽肉产量4万吨,增长0.4%。禽蛋产量5.8万吨,增长8.6%;水产品产量15.2万吨,增长3.6%。
2023年全市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速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8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下降3.3%,股份制企业增长1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6%。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5.7%,制造业增长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3.4%。分行业看,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06.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1.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2.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
规模以上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中,水泥、粗钢、锌、电子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分别比上年增长0.8%、1.7%、77.4%、18.1%、50.6%,石灰石、硫酸、合成氨、铜合金分别下降9.8%、4.8%、1.1%、9.7%。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速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3.8亿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共432家,比上年末增加43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57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万平方米。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1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5.6亿元,增长5.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9.9亿元,增长14.2%;金融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长11.2%;房地产业增加值50.3亿元,下降0.5%;其他服务业增加值213.8亿元,增长6.7%。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2%,其中,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5%。
全年旅客运输量1409万人,比上年增长82%;货物运输量21468万吨,增长15.5%。旅客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28912万人公里,增长40.5%;货物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7034730万吨公里,增长9%。港口货物吞吐量14347.2万吨,增长9.8%,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7.2万吨,下降19.2%。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9199标准箱(TEU),增长54.6%。
202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旅客运输量及增速
2023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及增速
年末全市机动车辆拥有量33.1万辆,比上年增长2.8%,其中汽车24.7万辆,增长6.5%。轿车拥有量14.6万辆,增长6.6%。
年末全市高速公路达327公里、一级公路达272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19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57公里。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快递业务量(出港)3433万件,快递业务收入3.7亿元,分别增长15.5%、15.2%。通信业务总量15.1亿元,增长16.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4.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7万户,其中5G用户80.1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8.9万户,比上年增加10.4万户。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13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3%。旅游总收入805.7亿元,增长29.1%。年末全市共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42个,其中5A景区1个,4A景区17个,3A景区22个。九华山风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35.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2.4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8.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4%,民间投资增长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5%。
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新兴产业投资项目123个,比上年增加28个,完成投资增长19%。其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86个,完成投资增长32.6%;生命健康产业项目27个,完成投资增长191.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2.9亿元,比上年下降29%。商品房销售面积44.2万平方米,下降39.7%;商品房销售额30.4亿元,下降41.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41.1万平方米,下降7.1%。
六、市场消费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4.4%。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2.4亿元,增长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3.9亿元,增长4.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418.1亿元,增长3.6%;餐饮收入68.1亿元,增长9.5%。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下降3.9%,肉禽蛋类增长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日用品类增长6.2%,金银珠宝类增长7.7%,化妆品类增长1.1%,中西药品类增长3.5%,家具类下降1.2%,通讯器材类增长26.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3%,汽车类增长12.1%,石油及制品类下降0.5%。
2019—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出口5.1亿美元,增长2.4%;进口14.6亿美元,增长18.2%。从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出口1.1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9亿美元。从企业看,铜冠有色、菲力克商贸、池州建投、华文国际等4户企业进出口总额超亿美元,合计占全市的69.3%。从主要市场看,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5亿美元,占全市的17.9%;对智利进出口5.5亿美元,增长76.6%;对秘鲁进出口3.3亿美元,下降28.2%。
全市新引进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55个,在建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7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6个,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77万美元,增长2.1%。
2019—2023年全市进、出口额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59.1亿元,增长11.8%;非税收入33亿元,增长9.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4.9亿元,增长11.5%。其中,交通运输支出增长66.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9%,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5.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5%。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80.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4.6%,比年初增加226.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358.9亿元,增长17.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65.5亿元,增长5.3%。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73.3亿元,增长18.1%,比年初增加22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460亿元,增长14.6%,中长期贷款余额879.1亿元,增长20.9%。
全年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安徽龙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
202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3.5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1.2亿元,增长6.9%;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2.4亿元,增长6.1%。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02元,比上年增长7.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845元,增长5.2%。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40元,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172元,增长3.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15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299元,增长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1%。
2019—2023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7.6、20.3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2.8、18.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84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2.5万人。年末全市共有0.64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5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注册登记的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90个,其中养老机构85个,儿童服务机构1个。社会服务床位11720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11392张,儿童服务床位142张。年末全市共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682个。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44173人,成人在校学生12271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14416人。普通中学94所,在校学生72241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3130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9%;初中在校学生40935人,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02.7%。小学145所,在校学生81826人,小学毛入学率102.4%。
2023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情况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39户。池州(上海)科创人才中心建成启用,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镁基新材料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获批建设。全年授权专利2412件,其中发明专利512件。全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3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4%;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61.1亿元,增长83.9%。全年登记科技成果507项。
十一、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5个,国有博物馆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项。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8%。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7个,其中医院4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3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院5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个,村卫生室61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个,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094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410人,注册护士4961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461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9190张。
成功举办2023池州马拉松、2023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安徽石台站),完成255个小区及行政村健身点健身器材的配建、维修和改造升级任务,建成4个百姓健身房、6个口袋体育公园。
十二、生态环境和应急管理
年末全市实有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72.7千公顷,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7千公顷,占保护区面积的50.5%。活立木蓄积量3389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9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9%,比上年末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平均降水量1377.6毫米,平均气温17.4℃。全年能源消费总量649.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4%。全社会用电量113.1亿千瓦时,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89.2亿千瓦时,增长11.4%。
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3%(扣除沙尘异常超标天后为88.2%)。长江池州段、秋浦河、青通河、尧渡河、黄湓河、九华河、龙泉河、陵阳河等8条河流共计10个国考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优。城市污水处理总量达3834万立方米,集中处理率98.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6%。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3起,比上年下降34.3%;死亡25人,下降28.6%;受伤2人,下降50%。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与年平均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省统计局尚未反馈2023年末就业人数,2023年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使用2022年末就业人员数计算。
5.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6.“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7.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
8.各类安全事故不含生产性火灾事故。
资料来源:
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市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水产品产量、农业机械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亿元以上省外项目到位资金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公路运输、公路里程、水运运输、港口吞吐量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铁路运输、铁路里程数据来自池州站;邮政业务、快递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宽带接入用户数据来自池州电信、池州联通和池州移动;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机动车辆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池州市分行;保险业务数据来自省保监局;基本医疗、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健委;普通高等教育数据来自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数据来自市教体局;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电视、旅游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等数据来自市林业局;平均降水量、平均气温数据来自市气象局;电力消费量数据来自市供电公司;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CPI、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池州调查队;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