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白银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白银调查队

2022年3月31日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推动“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目标,真抓实干、迎难而上、奋勇前进,全力拓存创增,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大局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经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1.0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04.23亿元,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17.6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49.12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9.9134.00:46.09调整18.25:38.12:43.6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919元,比上年增长9.5%。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50.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5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7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69%,比上年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44万人,出生率为9.56‰;死亡人口1.29万人,死亡率为8.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8‰。

表1: 2021年白银市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  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常住人口 150.3 100.00
其中:城镇 86.71 57.69
乡村 63.59 42.31
其中:男性 76.73 51.05
女性 73.57 48.95
其中:0-14岁 27.9 18.56
        15-64岁 100.56 66.91
        65岁及以上 21.84 14.53

全年全市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完成169.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896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07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8%。全年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9.44万人,创劳务收入73.85亿元。

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0.1%。构成居民消费品价格的八大类中,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1%,居住类上涨2.5%,医疗保健类上涨0.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类持平,衣着类下跌1.8%,食品烟酒类下跌0.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跌0.9%。

二、农业

全年全市完成农作物种植总面积568.89万亩,比上年增长0.74%。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6.49万亩,增长0.5%;蔬菜种植面积29.58万亩,增长10.12%;油料种植面积38.23万亩,下降1.17%;中药材种植面积34.84万亩,下降1.44%。

粮食总产量96.75万吨,下降2.18%。其中:夏粮17.56万吨,增长0.35%;秋粮79.19万吨,下降2.72%。粮食平均亩产244公斤。

蔬菜产量129.78万吨,增长8.14%。瓜类产量111.99万吨,增长24.48%。水果产量16.79万吨,增长7.60%。油料产量4万吨,下降13.18%。中药材产量10.30万吨,下降1.30%,其中:枸杞产量3.51万吨,下降5.50%。

年末全市牛存栏15.93万头,增长16.50%,牛出栏9.08万头,增长12.31%;驴存栏6.42万头,下降1.28%,驴出栏1.89万头,下降7.09%;猪存栏81.34万头,增长10.80%,猪出栏109.03万头,增长30%;羊存栏220.99万只,增长11.30%,羊出栏239.06万只,增长20.65%;家禽存栏654.95万只,增长12.50%,家禽出栏430.23万只,增长14.98%。肉类总产量13.62万吨,增长31.60%。奶产量3.7万吨,增长9.79%。鲜蛋产量1.91万吨,增长0.58%。水产品产量1515吨,增长3.08%。

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91.14万千瓦,水窖38.36万眼,水平梯田260.27万亩,新增0.9万亩。年末拥有拖拉机76803台,联合收获机866台,农用水泵14840台。全年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5.02万吨,农村用电量6.05亿千瓦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78.56万亩,当年新增8.2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7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3.9%,股份制企业增长1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81.8%。分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增长10.1%,省属企业增长7.9%,县区属企业增长26.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8.8%,重工业增长11.8%。从主导行业看,有色行业增长13.3%,煤炭行业增长26.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5%,化工行业增长25.9%。

表2:2021年白银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同比±%
  原煤 万吨 966.68 0.44
  硫酸(折100%) 万吨 124.72 4.9
  水    泥 万吨 456.97 -0.3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49.03 2.9
       万吨 18.61 1.6
       万吨 1.95 28.8
       万吨 28.48 2.4
   黄    金 千克 5006 23.2
   白    银 千克 161250 0.8
   电力电缆 千米 23364 8.9
   钢绞线 1126 -29.1
   发电量 亿度 206.79 2.61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4.56亿元,比上年增长0.1%;实现税金总额23.17亿元,增长63.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90.69元,比上年增长2.63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9%,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3%。

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9.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年末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76家,比上年末增加11家。

四、服务业

全年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1.01亿元,增长12.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3.1%;金融业增加值41.05亿元,下降0.3%;房地产业增加值26.39亿元,增长4.6%;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16.05亿元,增长5.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0.38%。

全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332.17万人,客运周转量2.92亿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1481万吨,货运周转量174.02亿吨公里。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0.8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37.32万辆,增长1.7%。民用轿车保有量21.06万辆,增长2.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18.48万辆,增长2.3%。

全年全市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4%。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7.38万件,包裹业务1.21万件,快递业务量653.6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1.73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5.38亿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2.47万户,其中,城市用户14.56万户,农话用户7.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8.83万户,其中,3G移动用户1.4万户,4G移动用户113.47万户,5G移动用户38.7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9.22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1.9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6亿元,增长22.2%;乡村37.33亿元,增长2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14.99亿元,增长30.5%;商品零售实现186.94亿元,增长21.6%。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4%,烟酒类增长48.5%,日用品类增长63.7%,中西药品类增长12.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0.6%,汽车类增长17.6%。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64.1%。

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7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出口5.93亿元,下降0.3%;进口72.09亿元,增长20.8%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16%。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7.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1.1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0.7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37%。从隶属关系看,中央完成投资增长6.22%;地方完成投资增长12.31%。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45%。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

全年全市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4.83%。其中,采矿业投资增长12.92%,制造业投资增长39.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27.5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2.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7.53%。

全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6.45%,其中住宅投资增长3.67%。房屋施工面积650.05万平方米,增长25.9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53.33万平方米,增长21.98%。在房屋施工面积中,房屋新开工面积173.18万平方米,增长4.5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96.81万平方米,下降17.63%。房屋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增长23.65%,其中住宅竣工面积81.83万平方米,增长50.02%。商品房销售面积77.61万平方米,增长10.0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6.21万平方米,增长12.69%。

全年全市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开工1877户,开工率100%。争取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0.32亿元,完成投资1.96亿元。农房抗震改造试点1476户。

七、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18亿元,增长14.38%。其中:市级收入11.84亿元,增长26.36%;县区收入26.34亿元,增长9.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5.78亿元,增长1.98%。全市与民生相关的十一类支出完成174.96亿元,增长2.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0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9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81.74亿元,增长11.0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81.03亿元,增长1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67.78亿元,增长3.41%。其中:住户贷款余额307.94亿元,增长3.94%;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459.84亿元,增长3.06%。

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6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14家,人身保险公司12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8.38亿元,下降4.88%;人身险保费收入24.44亿元,增长6.59%。全年赔付支出6.24亿元,增长15.77%,其中:财产险赔款5.23亿元,增长17%;寿险赔付1.02亿元,增长10.87%。

八、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586元,比上年增加248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878元,比上年增加1167元,增长10.9%。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比上年缩小0.09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610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990元,增长8.9%。全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0.4%,农村为31.9%。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109.13万人,其中,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84.2万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2.47亿元。其中,征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1.52亿元。征缴失业保险费7273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21.75亿元。

全年全市共有15594户、37300名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2.55亿元;25419户、73406名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2.19亿元。3842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年末全市共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51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8个,社区服务站483个,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111个(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557个(包括农村幸福互助院),其他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289个。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市级24家。全年登记省市科技成果54项。全市专利授权1283件,比上年增加339件。发明专利授权92件,比上年增加45件。有效发明专利490件,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25件。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高中学校(含完全中学)26所,在校学生31543人,比上年减少634人,专任教师4438人;初中学校(含九年一贯制)110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52402人,比上年增加1336人,专任教师6793人;小学549所(含教学点256个),比上年减少30所,在校学生118241人,比上年减少524人,专任教师10718人;幼儿园305所,在园幼儿59369人,比上年增加495人,专任教师3166人。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2所。其中:职业高中4所,调整后中等职业学校5所,成人中专1所,中等技术学校1所,中等师范学校1所。中职在校学生11753人,专任教师1219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生278人,专任教师88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为96.24%,初中入学率为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11%。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录取(含三校生)15738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含私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3个,民间艺术表演团体98个,文化馆5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9个,纪念馆5个,文化广场(含村级文化广场)614个,文化站78个,农家书屋749家。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包含文物保护点)1064个。全市现有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8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83%。

全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97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24亿元,下降5.39%。旅游业新增直接就业人数2309人,下降31.2%。

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12个。其中:医院21个,乡镇卫生院7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4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05个,村卫生室73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院(所)6家,卫生监督所(中心)6个,采供血机构1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98家,健康教育机构1家。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9335张,卫生技术人员12040人。其中,执业医师3489人,执业助理医师727人。注册护士5346人。

全年全市新建20个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工程,更换20个行政村(社区)超期、毁损体育健身器材;建成3个乡镇(街道)多功能运动场,人均场地健身面积达到2.1平方米,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突破6600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达到38.3%。

十一、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市水资源总量1.33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9.3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生活用水量0.54亿立方米,增长7%;工业用水量0.61亿立方米,增长13.32%;农业用水量8.05亿立方米,增长0.26%。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区面积24783公顷。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为3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22天,同比减少22天。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510.3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五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495.5万吨标准煤,增长2.17%。

全年全市平均气温为9.9℃,比上年增长0.4℃。年日照小时数2388.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32.1毫米,比上年减少36.8毫米。全市卫星云图接收站点4个。

全市共有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站(点)27个,其中:省直属25个,市直属2个。

全年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2.0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4.8%;农作物成灾面积7.8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47.1%。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9.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9.3%。

全年全市工矿商贸领域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比上年增加2起;死亡16人,比上年减少1人;受伤5人,比上年减少1人;直接经济损失740.85万元,比上年减少250.94万元。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8人,比上年下降11.11%。道路交通事故(十二类车辆事故)32起,比上年减少12起;死亡26人,比上年减少4人;受伤27人,比上年减少1人;直接经济损失1.64万元,比上年下降11.83%。火灾事故754起,比上年增加147起;未造成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60.61万元,比上年减少29.11%。

 

 

 

 

 

 

 

 

 

 

注:

1.本公报中涉及统计部门数据为2021年快报数,正式数据以《白银市统计年鉴2022》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19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4.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

5.基础设施投资包括交通运输、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

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按2020年价格计算。

7.应急管理部门统计的道路运输事故是指公路客运、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网络约车、旅游客运、租赁、教练、货运、危化品运输、工程救险、校车,包括企业通勤车在内的其他营运性车辆或其他生产经营性车辆等十二类道路运输车辆在从事相应运输活动中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统计的火灾事故是指造成人员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的火灾事故。

8.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养老保险、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劳务输转等数据来自于白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等数据来自于白银市医疗保障局;城乡低保、社会服务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民政局;财政收支数据来自于白银市财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于白银市生态环境局;自然保护区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林业和草原局;教育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于白银市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卫生数据来自于白银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于白银市体育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白银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于白银市金融办,文化、广电、旅游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交通数据来自于白银市交通局;车辆保有量来自于白银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邮电数据来自于白银市邮政管理局、中国电信白银分公司、中国移动白银分公司、中国联通白银分公司;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数据来自白银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安全生产数据来自于白银市应急管理局;火灾数据来自白银市消防救援支队;水资源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水务局;气象数据来自于白银市气象局;地震数据来自于白银市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