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2年4月7日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内外部诸多风险挑战,以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市经济加速恢复,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1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26.02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占比7.6:41.0:51.4,二产占比较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23.9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0%。

二、农业

202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43亿元,实现增加值34.7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年粮食总产32.06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6.88万吨,增长3.7%;秋粮25.18万吨,增长1.0%。园林水果总产65.91万吨,增长6.6%;其中苹果63.38万吨,增长7.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82万吨,增长5.7%。肉类总产1.22万吨,增长14.8%。奶类产量2.81万吨,下降5.6%。禽蛋2.37万吨,增长1.5%。中药材产量6.42万吨,增长33.1%。

三、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其中,非能源工业增长13.7%,高耗能行业增长15.4%,制造业增长13.7%。

分主要行业看,四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食品、医药及装备制造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0.6%,医药制造业下降24.6%,装备制造业增长7.7%。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3.63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47.34亿元,增长160.3%。在全市工业31个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盈利,5个行业亏损。

全市49个主要工业产品中21个增长,28个下降。重点产品产量“四增两降”,其中,原煤产量1774.94万吨,同比下降4.9%;洗煤627.59万吨,增长18.2%;水泥1212.80万吨,增长8.7%;水泥熟料1267.41万吨,增长6.8%;电解铝30.56万吨,下降0.6%;发电量105.78亿千瓦时,增长8.2%,其中火力发电量93.52亿千瓦时,增长8.8%。

202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具有资质等级的市内建筑业企业71户,较上年新增13户。市内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102.18亿元,增长0.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5.99亿元,下降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市投资和农户投资)同比增长7.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5%。

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8.1%,高技术服务业同比下降28.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48亿元,同比增长37.3%。房屋施工面积456.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商品房销售面积89.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0%。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3.24亿元,增长12.4%。分销售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14.39亿元,增长11.2%;乡村实现零售额34.7亿元,增长14.8%。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32.37亿元,增长9.8%;商品零售116.72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1.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1.9%;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5.0%;餐饮业营业额与上年持平。

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0.6%,粮油、食品类增长17.9%,汽车类下降47.3%,饮料类增长3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2.9%,中医药品类增长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5%,书报杂志类增长10%,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累计下降28.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涨幅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四涨四降”,其中食品烟酒上涨3.1%、居住上涨3.8%、交通和通信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7%,衣着下降4.4%、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8%、医疗保健下降1.0%、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4%。

六、对外经济

2021年,全市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655个,涉及金额1788.0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92个,涉及金额607.45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443.98亿元。

2021年,全市实现对外进出口总额100580万元,增长40.8%;其中,进口93007万元,增长95.0%;出口7572万元,下降68.1%。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21年,全市公路客货周转量完成102.3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7%。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4487.72公里,其中国道431.79公里(高速公路278.54公里),省道432.09公里,县道643.18公里,乡道1021.60公里,村道1959.07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5.66万辆(不含拖拉机车辆数),其中汽车11.04万辆。

2021年,全市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完成18911.38万元,比上年增长23.9%;业务总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9391.01万元,增长16.6%;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53.61万件,增长27.4%;业务收入9154.34万元,增长44.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1.6万户,普及率114.9部/百人;其中4G用户53.3万户,普及率达75.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5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1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22亿元,教育支出18.85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8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9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1.9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68亿元,城乡社区支出10.1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5.12亿元,住房保障支出5.22亿元。

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85.86亿元,较年初新增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8.7%;各项贷款余额350.37亿元,较年初新增43.95亿元,增长14.3%;其中短期贷款65.66亿元,中长期贷款244.84亿元。证券机构累计成交量331.98亿元,增长29.5%;客户资产量22.36亿元,增长52.6%。

2021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1亿元,增长0.6%;人寿险保费收入12.49亿元,增长5.3%。保险业累计赔付4.11亿元,增长22.4%;其中财产险赔付3.63亿元,增长21.9%;人寿险赔付0.48亿元,增长2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1年,全市共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25所,在校学生7.2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10万人,普通初中1.76万人,普通小学4.3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0人,职业高中343人。各类幼儿园131所,其中公办74所,民办57所;在园幼儿2.12万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招生5325人,毕业1698人。

2021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33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6家;推广转化科技成果31项,杨凌农高会后稷奖17项,其中包括后稷特别奖6项。成功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专利授权468件,发明授权13件。2020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6亿元,投入强度0.49%。

十、文化、旅游和档案

2021年,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台2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38个,公共图书馆5个,图书总藏量47.74万册。

2021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47户,新登记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647户,总量达到2888户。耀瓷小镇项目被认定为2021年陕西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照金红色文化创意街区”入选陕西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影片《毒影迷踪》荣获2021年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电影《六日破局》《匿名疑云》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59.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9亿元,比上年增长0.5%。

2021年,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5个,专业档案馆1个,大型企业档案馆1个;年末馆藏全宗659个,馆藏案卷23.93万卷,保管档案118.53万件,馆藏资料5.56万册。

十一、体育

2021年,全市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卡尔美体育杯”篮球男子五人制U22组比赛、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盲人跳绳比赛,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9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100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28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8,比上年改善9.5%,PM2.5浓度同比下降16.3%,PM10浓度下降10.8%。

2021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人,比上年下降76.9%;生产安全事故8起,比上年下降80.5%。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90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88元,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8元,增长10.8%。

注:2018年全省对上年同期数进行修订。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3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0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8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6735个。

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0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1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1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8.7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8.58万人。截止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3.0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0.79万人,城乡居民52.24万人。

2021年,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个,床位946张,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303个。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0万人,自2020年10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每人每月63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年4830元。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后,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五上”企业入统标准: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若没有相关财务指标,可用营业收入代替)。②限额以上商贸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若非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没有相关的财务指标,可用商品销售额代替);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若非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没有相关的财务指标,可用营业额代替)。③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④有资质的建筑业是指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⑤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指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5、本公报由铜川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共同完成。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招商数据来自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2021年陕西省信息通信业发展运行情况统计公报》;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镇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网络编辑:袁继超

信息审核:曾尚玉

2022年4月7日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克难奋进,积极应对内外部诸多风险挑战,以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市经济加速恢复,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38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1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226.02亿元,增长7.0%。

三次产业占比7.6:41.0:51.4,二产占比较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23.9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0%。

二、农业

202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43亿元,实现增加值34.7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年粮食总产32.06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6.88万吨,增长3.7%;秋粮25.18万吨,增长1.0%。园林水果总产65.91万吨,增长6.6%;其中苹果63.38万吨,增长7.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82万吨,增长5.7%。肉类总产1.22万吨,增长14.8%。奶类产量2.81万吨,下降5.6%。禽蛋2.37万吨,增长1.5%。中药材产量6.42万吨,增长33.1%。

三、规模以上工业和建筑业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其中,非能源工业增长13.7%,高耗能行业增长15.4%,制造业增长13.7%。

分主要行业看,四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5.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4.6%,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2.4%。食品、医药及装备制造三大接续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其中食品制造业增长0.6%,医药制造业下降24.6%,装备制造业增长7.7%。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3.63亿元,同比增长30.3%;实现利润总额47.34亿元,增长160.3%。在全市工业31个大类行业中,26个行业盈利,5个行业亏损。

全市49个主要工业产品中21个增长,28个下降。重点产品产量“四增两降”,其中,原煤产量1774.94万吨,同比下降4.9%;洗煤627.59万吨,增长18.2%;水泥1212.80万吨,增长8.7%;水泥熟料1267.41万吨,增长6.8%;电解铝30.56万吨,下降0.6%;发电量105.78亿千瓦时,增长8.2%,其中火力发电量93.52亿千瓦时,增长8.8%。

2021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2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具有资质等级的市内建筑业企业71户,较上年新增13户。市内建筑企业签订合同额102.18亿元,增长0.9%,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55.99亿元,下降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市投资和农户投资)同比增长7.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4.5%。

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78.1%,高技术服务业同比下降28.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6.48亿元,同比增长37.3%。房屋施工面积456.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商品房销售面积89.5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0%。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09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3.24亿元,增长12.4%。分销售区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14.39亿元,增长11.2%;乡村实现零售额34.7亿元,增长14.8%。分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32.37亿元,增长9.8%;商品零售116.72亿元,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1.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1.9%;住宿业营业额增长15.0%;餐饮业营业额与上年持平。

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80.6%,粮油、食品类增长17.9%,汽车类下降47.3%,饮料类增长3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2.9%,中医药品类增长3.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67.5%,书报杂志类增长10%,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5%。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累计下降28.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涨幅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四涨四降”,其中食品烟酒上涨3.1%、居住上涨3.8%、交通和通信上涨3.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7%,衣着下降4.4%、生活用品及服务下降0.8%、医疗保健下降1.0%、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4%。

六、对外经济

2021年,全市共签约各类招商引资项目655个,涉及金额1788.0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292个,涉及金额607.45亿元;全年实际到位资金443.98亿元。

2021年,全市实现对外进出口总额100580万元,增长40.8%;其中,进口93007万元,增长95.0%;出口7572万元,下降68.1%。

七、交通和邮电业

2021年,全市公路客货周转量完成102.36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0.7%。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4487.72公里,其中国道431.79公里(高速公路278.54公里),省道432.09公里,县道643.18公里,乡道1021.60公里,村道1959.07公里。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15.66万辆(不含拖拉机车辆数),其中汽车11.04万辆。

2021年,全市邮政快递业业务总量完成18911.38万元,比上年增长23.9%;业务总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19391.01万元,增长16.6%;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53.61万件,增长27.4%;业务收入9154.34万元,增长44.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1.6万户,普及率114.9部/百人;其中4G用户53.3万户,普及率达75.1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1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6.5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8.6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4.1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22亿元,教育支出18.85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8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9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1.96亿元,节能环保支出4.68亿元,城乡社区支出10.16亿元,交通运输支出5.12亿元,住房保障支出5.22亿元。

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85.86亿元,较年初新增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8.7%;各项贷款余额350.37亿元,较年初新增43.95亿元,增长14.3%;其中短期贷款65.66亿元,中长期贷款244.84亿元。证券机构累计成交量331.98亿元,增长29.5%;客户资产量22.36亿元,增长52.6%。

2021年,全市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7.60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11亿元,增长0.6%;人寿险保费收入12.49亿元,增长5.3%。保险业累计赔付4.11亿元,增长22.4%;其中财产险赔付3.63亿元,增长21.9%;人寿险赔付0.48亿元,增长26.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1年,全市共拥有各类中小学校125所,在校学生7.22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10万人,普通初中1.76万人,普通小学4.3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80人,职业高中343人。各类幼儿园131所,其中公办74所,民办57所;在园幼儿2.12万人。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招生5325人,毕业1698人。

2021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33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比上年增加16家;推广转化科技成果31项,杨凌农高会后稷奖17项,其中包括后稷特别奖6项。成功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个。专利授权468件,发明授权13件。2020年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6亿元,投入强度0.49%。

十、文化、旅游和档案

2021年,全市共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县级广播电台2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5个,文化站38个,公共图书馆5个,图书总藏量47.74万册。

2021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47户,新登记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647户,总量达到2888户。耀瓷小镇项目被认定为2021年陕西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照金红色文化创意街区”入选陕西省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影片《毒影迷踪》荣获2021年第七届中美电影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电影《六日破局》《匿名疑云》在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时段播出。

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59.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2.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89亿元,比上年增长0.5%。

2021年,全市共有综合档案馆5个,专业档案馆1个,大型企业档案馆1个;年末馆藏全宗659个,馆藏案卷23.93万卷,保管档案118.53万件,馆藏资料5.56万册。

十一、体育

2021年,全市成功举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卡尔美体育杯”篮球男子五人制U22组比赛、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盲人跳绳比赛,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9次。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2100万元。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287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08,比上年改善9.5%,PM2.5浓度同比下降16.3%,PM10浓度下降10.8%。

2021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人,比上年下降76.9%;生产安全事故8起,比上年下降80.5%。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90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88元,增长7.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8元,增长10.8%。

注:2018年全省对上年同期数进行修订。

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3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3%,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20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8万人,新增公益性岗位6735个。

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2.0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10.1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1万人,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8.7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8.58万人。截止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3.0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0.79万人,城乡居民52.24万人。

2021年,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6个,床位946张,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7个,农村互助幸福院303个。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70万人,自2020年10月1日起,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每人每月630元,农村居民每人每年4830元。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全国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后,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

3、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包括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4、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五上”企业入统标准: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若没有相关财务指标,可用营业收入代替)。②限额以上商贸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若非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没有相关的财务指标,可用商品销售额代替);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若非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没有相关的财务指标,可用营业额代替)。③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指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④有资质的建筑业是指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⑤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是指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5、本公报由铜川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共同完成。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铜川调查队;招商数据来自市对外经济合作中心;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公路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通信数据来自省通信管理局《2021年陕西省信息通信业发展运行情况统计公报》;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证券数据、保险数据来自人民银行铜川中心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铜川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文化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档案数据来自市档案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城镇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