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双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83”工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富强滨州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 综合
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72.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9.30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212.01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380.80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9.6 :41.1 :49.3调整为9.7:42.2:48.1。
图1 2017-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
图2 2017-2021年三次产业结构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城镇新增就业4.0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6.43%;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有1.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8%,均低于目标范围。
物价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非食品价格上涨0.7 %,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价格上涨0.4%。八大类价格“四升四降”,交通通信、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价格分别上涨3.5%、2.8%、1.9%和0.3%,衣着、其他用品及服务、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4.7%、2.3%、0.8%和0.8%。
二、重点战略
新旧动能提速转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396个,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19.3%,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4.0%。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65.2%,邹平轻量化铝新材料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新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5.2%、42.8%,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个、3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8.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乡村振兴有序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识别认定监测帮扶对象1517人,累计纳入10177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入围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全国农业特色产业“十亿元乡镇”5个,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8家。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强力开展路域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4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669公里,实施农村厕所规范升级改造2501个村。
对外开放持续拓展。博兴内陆港开通运营,邹平保税物流中心跻身全国50强。跨境电商贸易额达24.2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了青岛峰会滨州分论坛,全年新签约、立项项目270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891.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其中实际利用外资5.14亿美元,增长42.6%。引进本科以上大学生1.27万人,人才流入结构日趋优化。
绿色转型成效明显。新能源发电快速增长,风力发电37.1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8%;太阳能发电2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2.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空气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均值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74微克/立方米、3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幅度分别为18.4%、8.6%、16.2%。优良天数达到245天,比上年增加15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优良水体(一、二类水质)比例88.9%。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帮办代办”改革,综合受理窗口占比达90%,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惠企政策平台实现企业库、政策库精准匹配,新增减税降费25.5亿元。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盘活“五未”土地1.2万亩,“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列全省第1位。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年末实有市场主体43.59万户,比上年增长8.9%,其中企业14.37万户,增长15.7%。新登记市场主体6.89万户,其中企业2.97万户。
三、科技与创新
科创资源高效聚集。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签约入驻机构167家,入驻率达到100%,聚集800余项科研服务资源。魏桥国科研究院招引“中科系”研发人员40人,完成首批7个研发项目立项,投资额1.1亿元。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质油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立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4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量达58家。
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全年专利授权总量935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72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37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登记科技成果179项,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07.90亿元,比上年增长37.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7家,总量达到392家,分别比上年增长88.5%、60.0%;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达736家,比上年增长68.0%。5家企业跻身2021年省科技领军企业榜单。
图3 2017-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
图4 2017-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
质量强市稳步实施。完成省级以上品牌620个,其中创建高端品牌数量已达90个。1家企业再次入围“世界品牌500强”,1家企业入围“中国500最具品牌价值”榜单,1家企业入选全国质量标杆企业名单,13家企业荣登“2021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20家。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4项、省级标准化试点8项;新增主导国际标准2项,实现我市主导国际标准提案零突破。1项标准化试点经验入选全国首批农业标准化试点十大典型案例。
四、农业
农业经济稳中有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372.2万吨,比上年增长0.5%,其中小麦产量187.6万吨,增长1.4%,玉米产量181.2万吨,下降0.3%。蔬菜总产量175.2万吨,增长3.2%;水果总产量78.0万吨,增长4.0%。猪牛羊禽肉产量56.5万吨,增长25.4%;禽蛋产量25.8万吨,下降6.2%。水产品总产量53.0万吨,同比增长5.7%。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7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78家(含国家级)。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510.5万千瓦。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480万元,补贴农机具4574台(套)。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171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86个,“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603个。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保持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供应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8.9%、12.7%。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长8.5%,私营企业增长9.7%,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齐头并进。36个行业大类中,有28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增长面达77.8%。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090.28亿元,增长19.8%;利润总额608.86亿元,增长124.2%。
建筑业发展壮大。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377家,比上年增加1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03亿元,比上年增长9.6%。房屋施工面积1373.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
图5 2017-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80.80亿元,比上年增长8.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2%。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实现利润增长14.2%,利润率为6.7%。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0.2%、49.6%、23.7%。
邮电行业发展迅速。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5.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全市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1亿件,增长16.4%,快递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19亿元,增长7.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3.10万户,比上年增长2.9%,移动电话用户420.86万户。
交通运输稳定运行。公路客运量162万人,比上年下降53%;公路客运周转量3782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7.8%。全社会公路货运量1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30.9%;公路货物周转量396041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全社会港口吞吐量4006.7万吨,比上年增长0.7%;港口货物周转量55096.6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339.048公里,营运客、货车辆合计85178辆。
七、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长势头良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5.3%。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7:50.2:48.1。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10.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7.3%;制造业投资增长4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2%。新兴产业投资加速,“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0.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9.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7.7%和52.1%。
图6 2017-2021三次产业投资比重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156.8亿元,比上年下降5.9%。其中住宅投资134.8亿元,下降7.0%;办公楼投资2.0亿元,增长3.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6.8亿元,下降11.7%。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89.2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56.0万平方米,增加5.4万平方米。
八、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规模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2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59.88亿元,增长14.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3.46亿元,增长13.7%。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746.78亿元,增长14.2%;餐饮收入额76.56亿元,增长19.1%。
图7 2017-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限额以上单位商品中智能家电、智能手机、金银珠宝类、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9.9%、23.8%、42.4%和152.7%,分别高于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速5.1、9.0、27.6和137.9个百分点。
线上市场快速拓展。限额以上单位中开展互联网业务的62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实现网上零售额增长152.5%,占限额以上零售额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九、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10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出口462.1亿元,增长41.2%。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53%、29.7%。原油、大豆进口额分别增长39.1%、7.3%,铝矿砂下降8.6%。从对外贸易主体看,有外贸实绩企业930家,全年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247家,民营企业进出口800.9亿元,增长37.1%。
图8 2017-2021年进出口总额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约60个国家开展了经贸合作,有370余家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经贸活动,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进出口额324亿元,比上年增长32.3%。
十、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稳定向好。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税收收入216.16亿元,增长18.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8.1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民生支出381.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7%。
图9 2017-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存款余额3767.05亿元,比年初增加324.43亿元,比年初增长9.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73.35亿元,比年初增加276.85亿元,比年初增长13.9%;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118.74亿元,比年初增加50.08亿元,比年初增长4.7%。年末本外币合计贷款余额3067.57亿元,比年初增加163.45亿元,比年初增长5.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103.14亿元,比年初增加161.98亿元,比年初增长17.2%;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958.84亿元,比年初增加0.66亿元。
图10 2017-2021年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资本市场稳步推进。三元生物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获得证监会同意,海川生物实现“新三板”挂牌,辰安环保、亚辉化纤、诚宸实业等34家企业在区域股权交易场所挂牌。全市证券交易账户达到26.85万户,全年实现交易额3190亿元。
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全行业实现保费收入1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5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3.67亿元。全行业全年赔付支出40.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险支出赔款25.76亿元,人身险支出赔款与给付15.13亿元。普惠型医疗保险“滨州医惠保”落地推广,年度总入保人数达到69.26万人,占比18.4%,居全省第3位。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74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566元,增长7.7%,四项收入均成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增长7.6%,经营净收入增长8.0%,财产净收入增长6.2%,转移净收入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513元,同比增长7.6%,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增幅最高,分别为15.2%和1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539元,增长11.0%,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54.8%,经营净收入下降22.2%,财产净收入增长7.4%,转移净收入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75元,增长13.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支出增幅最高,分别为19.4%和16.6%。
图11 2017-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社会保障稳固有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69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2.41万人),比去年净增9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2.66万人,比去年净增14.2万人,年度计划完成率均列全省第一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93.88亿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81.69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3.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4.7亿元,共为7087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7783.54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866元、667元。城市在保对象2903人,累计支出1779.4万元;农村在保对象75123人,累计支出3.2亿元。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各类卫生机构共计3191个,卫生技术人员30764人,执业(助理)医师12679人,注册护士13548人。实有床位数26739张,其中医院20160张,卫生院4319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09张,妇幼保健机构467张。年末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71.2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309.97万人。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由550元、280元提高至580元、32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及开通应用定点医药机构分别为252.35万人和1754家。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联网即时结算医院169家。全市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906个,养老床位36918张(护理型床位10455张)。
住房保障更加完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352个,惠及3.63万户居民;开工建设安居工程1846套,开工率116%;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90户。棚户区新开工13843套,基本建成24616套;主城区完成8个城中村拆迁协议签订,2个安置区开工建设;发放住房租赁补贴611户,发放补贴资金207万元。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主城区设置人行道指引牌148块、黄河大道标识景观小品5处。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1.63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道66.23公里。新增亮化设施18714套、路灯231盏,改造节能路灯621盏,实施中海片区景观亮化提升。推动26个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2964个停车位向社会免费错时开放。道路深度保洁面积2589万平方米,深度保洁率达86%,比上年提升24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34.6%和35.0%,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125,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2,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0.797。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8所,规划面积23.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80608万元,新增学位数21060个。规划建设教师周转宿舍662套,总面积29724平方米,完成投资5060万,竣工669套。学生饮用奶实现农村小学全覆盖,惠及学校303所、农村小学生13.7万人。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及时发放资助资金1.2亿元,资助150823人次。全市新建义务教育集团76个,覆盖中小学456所,实现了乡镇薄弱学校全覆盖。“四名”引育计划深入实施,引进名校长10人,优秀教育人才及硕士以上研究生193人。培育名校长130名、名班主任170名、名教师300名。持续推进“高效课堂”“作业革命”,学生课业负担和睡眠时间大幅改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623处压减至7处,压减率98.87%,校外培训收费监管实现全覆盖。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市各职业院校共组织190名能工巧匠进入校园,新增校企合作企业69家。建立“魏桥班”“京博班”“盟威班”等特色冠名班、订单班93个,对接服务851家国内外企业。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拥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国有博物馆9个,非国有博物馆9个;电影放映单位8个,市级广播电台1座,市级电视台1座,县级融媒体中心7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全面拓展。27名运动员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获得8枚金牌、3枚银牌、4枚铜牌,取得滨州全运历史上的突破性佳绩。承担“83工程”黄河风情带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马拉松赛两项重大赛事,拥有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试点、精品赛事与线路15项,成功创建“2021-2024”省级优秀运动队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9处。全年累计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4000余项次,带动参与健身群众超100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9万人,占总人口的7.5‰。
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57期,启动灾害性天气应急响应或特别工作状态11次。预报质量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年24小时城镇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1.77%。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148作业点次,其中防雹作业86作业点次,增雨作业62作业点次,发射炮弹1879发,火箭弹69枚。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