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山丹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2007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深化对县情的 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抢抓机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强力推进三大战略和旅游产业开发,全县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 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著变化。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 5.5%;第二产业增加值8.28亿元,增长16%。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增加值7.11亿元,增长 13.3%。第二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县人均生产总值10268元,可比价增长12.83%。

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全县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22:42:36,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

非公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8.45亿元,增长13.57%,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1.6%上升为41.9%,提高0.3个百分点。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不强;项目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缺乏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 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弱;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全县各级党政组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全力落实 产业富民规划,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3.59亿元,增长5.5%;农、林、牧 结构调整为81:1:18。

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粮食种植面积37.51万亩,比上年增长11.4%,油料种植面积5.9万亩,下降34.4%,其他作物种植面积3.22万亩,下降 10.6%。全年粮食总产量157337.1吨,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夏粮100163.3吨,增长3.4%;秋粮57173.8吨,增长 36.7%。经济作物产量下降。(见表1)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单位:吨

产品名称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57337.1 13.5

其中:夏粮 100163.3 3.4

秋粮 57173.8 36.7

油料 7352 -31.5

其中:油菜籽 5186 -31.8

药材 2768 193

水果 6000 -13

蔬菜 24933 120

肉类 6661.7 4.2

其中:牛肉 270 3.8

羊肉 3480 7.01

牛奶 1544 85.6

禽蛋 1035 --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力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2万亩。本年新增封山育林面积0.14万亩。

畜牧业生产继续稳步增长。全年猪、牛、羊出栏分别为3.14万口、0.27万头和23.2万只,牛、羊分别增长3.8%和7%。全年肉类总产量达 6661.7吨,比上年增长4.2%,其中牛肉、羊肉分别增长4.2%和7.01%。牛奶产量1544吨,绵羊毛产量625.6吨,分别增长85.6%和 1.6%。

劳务输出工作有新进展。全年输转劳力8.38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2.59亿元。实现了向国外输出劳动力的新突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7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68万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按登记 注册分,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2453.8万元,增长3.41%。集体企业完成4742万元,增长49.34%;股份制企业完成28872.2万元,增长 33.42%。按行业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15650.9万元,增长67.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1499.7万元,增长- 1.5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7456.8万元,增长6.56%。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140.4万元,增长32.11%;重工业完成增 加值29927.6万元,增长33.18%。

表2          全县工业增加值分类情况表

 单位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全部工业 万元 60706 20.5

规模以上工业 万元 36068 33

规模以下工业 万元 24483 4

在规上工业中:国有企业 万元 2453.8 3.41

集体企业 万元 4742 49.34

股分制企业 万元 28872.2 33.42

在规上工业中:轻工业 万元 6140.4 32.11

重工业 万元 29827.6 33.18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98188亿元,增长27.76%;实现利税4271万元,增加186.2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47.3万元,比上年减少105.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350.5万元,比上年增加229.4万元。

表3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吨 200087 47.9

发电量 万千瓦时 2095 18.83

精制食用油 吨 5312 -21.4

焦炭 吨 37452 -5.78

水泥 吨 818966 -8.13

铁合金 吨 79808 34.8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067万元,比上年增长4%。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3930.7万元,比上年下降3.6%;实现利润总额959万元,比上年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3%。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380万元,增长 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0万元,增长20.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690万元,增长41.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8844万 元,增长8.3%,其中工业完成投资21484万元,占总投资的28.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846万元,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 资20011万元,占总投资的26.5%。

表4:            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表

 单位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75380 15.3

1、按城乡划分:城镇投资 万元 60380 14

农村投资 万元 15000 20.9

2、按产业划分:一产业 万元 8690 41.9

二产业 万元 28844 8.3

三产业 万元 37846 16.1

3、按构成划分:建筑安装工程 万元 59973 17.2

设备购置费 万元 12012 10.6

其他费用 万元 3395 2.4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00万元,较上年下降12.2%。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7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495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52%;旅客周转量825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79%(见表5)。至年末,全县客车保有辆1887辆,货车保有辆1720辆。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邮政业务总量607.38万元,增长0.8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5000万户(含小灵通用户),增长8.04%。本年新增固定电 话用户4036户(含小灵通)。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3000户,本年新增2000户。电话普及率达53部/百人,每百人拥有电话比上年增加6.00部。

表5           2007年交通通讯事业发展情况表

 单位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总量 万吨 230 9.52

货物周转量 万吨公里 14950 9.52

旅客运输量 万人 182 8.33

客运周转量 万人公里 8250 -1.79

邮政业务总量 万元 607.38 0.89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户 65000 8.04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户 43000 4.88

电话普及率 部/百人 53 6

年末互联网用户 户 3981 17.33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分城乡看,县的零售额26798.8万元,增长 14.1%;县以下零售额10765.4万元,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29665.1万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实 现零售额7899.1万元,增长12%。

旅游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1.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87%,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7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100万元,比上年增收1214万元,增长15.3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98万元,增收778万元,增长22.1%。财政支出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1930万元。

金融机构存款规模继续扩大。200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529万元,比上年增长9.3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964万元,下降 18.0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7006万元,增长7.9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1599万元,比上年增长8.92%(见表6)。

表6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

单位:万元

指  标 2007年 比上年末增长(%)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136529 9.32

其中:企业存款 12964 -18.05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107006 7.94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61599 8.92

其中:短期贷款 36702 -5.66

中长期贷款 24886 41.01

保险业运营情况。全年保费收入3804万元,比上年增长34.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21万元,增长7.3%;寿险收入3083万元,增长 42.7%。全年赔款和给付1445万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财产险498万元,下降18.8%;寿险947万元,增长21.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教育系统强化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的教育体系。农村中小学条件 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全县拥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18所,小学98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7%。2007年,全县向 全国各类高、中等专业院校输送新生1448名,高考录取率达56.29%,比上年降低4.9个百分点。在校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8%。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 数如表(见表5)。

表7           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指  标 单位 在校学生 比上年增长%

中等专业学校 人 1600 31.7

高中 人 3915 4.2

初中 人 7881 -2.4

小学 人 15097 -6.6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2007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台4座, 电视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1.7%和92%,分别比上年提高2.5和2.4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 4.01万户,比上年增长11.4%。《西部山丹》全年发行54期,累计发行206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0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661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 人员76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0人,注册护士196人。全县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13人。乡镇卫生院11 个,拥有床位118张,卫生技术人员130人。

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举办全县职工运动会,组织开展文化下乡和消夏周末文艺演出,推出了一批文艺创作精品,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末,全县年末总人口为20.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56‰,比上年增加0.6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3.79‰,比上年增加0.28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8‰,比上年增加0.38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14.8元,比上年增长6.7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9%。农民人均纯收入4049元,比上年增长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

福利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拥有农村敬老院9所,床位数达148张,收养人数85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32个,安置下岗失业 人员676名,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全县城镇职工5457人参加失业保险,3740人参加养老保险,8858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企业离退休金、失 业职工救济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县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57人,金额达140.5万元;全县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员达17248人,比上年增长 17.2%;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046.8万元,增长19%。

十一、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县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905.8元。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4平方公里;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 总面积31400公顷。全县用于工业污染控制、城市基本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环保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达2203.8万元,环保投资指数为1.23。 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及城区废气和水源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初步测算,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为28.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4.86%。其中,煤炭消费量22.1万吨,增长5.74%;电力 59866万千瓦小时,增长59.60%。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3.0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11%;万元生产总值电耗952吨标准煤,同比下降 4.4%。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7人。比上年上升88.9%。工矿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10万人死亡人数为0人。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起,造成17人死亡、31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6万元。

注:1、本公报生产总值为初步核实数。

2、公报中总值、增加值指标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统计调查单位发生变化,现有数据与上年采用同口径相比。

4、人口数为计划生育统计年末总人口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