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统计局
(2004年4月13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克服经济建设中的困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创近九年新高。初步核算,我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幅为1995年以来最高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02亿元,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3956元,比上年增长14.5%。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13.2:57.7:29.1。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为26%,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弱,农民增收渠道窄;能源供求矛盾突出,限电情况比较普遍;轻重工业失衡,传统产业升级困难,低水平重复建设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居民收入绝对水平仍然较低,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等等。
二、农业
2003年全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在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的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良好。全市共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9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业产值14.21亿元,林业产值1.03亿元,牧业产值7.05亿元,渔业产值356万元,分别增长4.3%,21%,13.6%,11.3%。
林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加大林业投资力度,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造林绿化明显加快,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6万亩,退耕还林还草18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83.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9%,大中小型拖拉机达7885台,比上年增加502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5.32万吨,比上年增长4.2%。农村用电量9126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略有下滑。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7.93亿元,增长1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4亿元,增长15.2%。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总产值完成99.17亿元,比上年增长8%,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0.95亿元,比上年下降51.3%;集体企业完成产值3.68亿元,比上年增长35.4%;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1424万元,比上年增长43.1%。
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滑。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的88户企业,实现总产值100.77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实现利税总额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比上年下降38.6%,亏损企业亏损额为3474万元,比上年增长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其中:焦炭、原煤和铝增幅较大,锌和砖的减幅较大。
建筑业实现高速增长。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6724万元,比上年增长42.3%。全市施工单位工程个数达33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2.9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工程竣工率为4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45亿元,增长10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8.76亿元,增长205.5%;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03亿元,增长50.3%;其他投资完成7306万元,下降55.9%。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全社会投资完成额中,盘南火电厂一期工程完成12.23亿元,野马寨火电厂完成3.96亿元,响水煤矿完成7870万元。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4.11亿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10.37亿元,增长11.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2.05亿元,增长12.2%;餐饮业1.52亿元,增长11.8%;其他行业9161万元,增长8.1%。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受大米、淀粉、植物油脂、肉类等农产品及医疗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稳定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为1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4%。年末公路里程3351公里,其中等级路里程1514公里。运输能力大大提高。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8125输,比上年增加2899辆;其中营运车辆4899辆,个人拥有3717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38907万元,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为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上升到21.31万户,互联网用户增至29101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老口径)完成15.2亿元,比上年增长31.5%(新口径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3亿元,增长31.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1亿元,增长26.03%。财政总支出为17.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收入增幅高于支出增幅5.33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平稳,存贷款实现双增。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8.23亿元,比年初增加28.8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58.53亿元,比年初增加12.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0.88亿元,比年初增加14.2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2.31亿元,比年初增加4.55亿元,中长期贷款46.98亿元,比年初增加4.75亿元。
保险业略有下降。全年保险部门保费收入为1.28亿元,比上年下降8.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4950万元,下降23.7%;人寿险保费收入10228万元,增长36.2%。全年保险赔付金额为6131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4042万元,增长19.37%;人寿险赔付金额2374万元,比上年增长19.8%。
八、科学教育及文化卫生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年末从事科研开发的机构数为33个,科技活动人员210人,全年经费支出352.4万元。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29852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6365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认真做好“两基”巩固推进工作,加快普及教育。全市“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0%。年末全市共有小学1078所,在校学生39.52万人,教职工13275人,其中专任教师12413人;普通中学214所,在校学生19.39万人,教职工9317人,其中专任教师7859人;普通中专2所,在校学生2350人,教职工144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3个,总藏书量23.22万册。系统内有广播调频发射台和电视转播台2座,广播覆盖率88.09%,有线电视用户11.01万户,电视覆盖率94.12%。
医疗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44个,其中医院26所,乡镇卫生院97所;实有床位5546张;卫生人员数6638人,卫生技术人员5396人。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28次,举办单项比赛51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4次,参加活动3.68万人。全市获省级以上奖牌50个。
九、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道路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建成区面积28.1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8%。生活用水人口24.9万人,全年生活垃圾清运量18万吨。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加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6604万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71.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30.42%。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据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29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3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4.3‰,死亡率为5.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4%;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3989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9%。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9.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721元,增长14.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0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964.84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4%。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260人,有组织地劳务输出5533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参加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2.54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7239人。全市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8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051人。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77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