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影响。结合遵义实际,进一步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计划调控目标,巩固了“十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全市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总量增加。初步统计我市完成生产总值3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1.96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119.11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2亿元,增长13.8%。人均生产总值4283元,比上年增长10.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31.2:36.6:32.2变化为29.4:38.0:32.6。第一产业首次降到30以下。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中心城区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得到普遍重视。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升0.9%,其中粮食上升3.7%,油脂上升11.2%,鲜菜下降11.0%,肉禽及其制品上升3.7%;蛋类下降0.5%,水产品上升1.4%;烟酒及其用品类上升0.7%;衣着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3.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9%;交通和通讯下降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5%;居住类下降1.1%。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成效。2003年末,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97.6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6万人,比上年增长1.2%。国有及集体企业职工有所减少,私营个体从业人员有所增加。全市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企业等单位年末在岗职工28.21万人,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增长4.4%。职工平均工资10984元,增长9.0%。
全市上下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年末有各种职业介绍机构80家,职业培训机构21家。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再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低收入居民增收困难,“三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力不够强。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烤烟、油菜籽产量增加,粮食产量下降。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26097公顷,比上年增加4142公顷,粮食总产量304.25万吨,比上年增产24.18万吨,增长8.6%。烤烟、油菜籽种植面积分别为59061公顷和 134513公顷,分别减少3962公顷和472公顷;总产量8.68万吨和24.63万吨,分别增长0.3%和2.8%。蔬菜种植面积达103554公顷,比上年增长9.3%。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优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其他主要农作物中,蚕茧总产量1180吨,下降30.2%;茶叶7379吨,增长30.2%;水果86917吨,增长8.3%。
林业、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造林面积104172公顷,比上年增长81%。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46.62万吨,其中猪牛羊肉43.7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7%和8%;禽蛋总产量29047吨,增长13%;牛奶总产量6108吨,增长22.3%。全年水产品产量14190吨,增长5.8%。
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进一步重视,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5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06万公顷。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平稳发展。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村土地流转逐步走向规范。乡镇企业在改革中稳定发展,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46.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 169.31亿元,增长13.0%。其中国有控股工业总产值112.84亿元,增长3.9%。集体工业总产值4.93亿元,下降4.0%。私营企业总产值30.16亿元,增长88.5%;股份制工业总产值9.83亿元,下降11.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总产值5.22亿元,增长14.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总产值80.73亿元,增长3.5%,重工业总产值88.58亿元,增长21.6%。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烟酒等传统产业随着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工业产品结构继续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90种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53种,下降的有37种。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市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产销率90%,上升1个百分点。年末工业产成品库存11.84亿元,增长6.9%。实现利税35.57亿元,增长23.7%;实现利润15.12亿元,增长38.7%。亏损企业亏损面36.9%,比去年下降3.5个百分点。亏损额2.94亿元,下降8.7%。
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23.25亿元,比上年下降4.0%。实现利税总额1.17亿元,下降18.0%。全员劳动生产率1.33万元/人,下降5.7%。建筑企业施工面积 571万平方米,增长4.0%;房屋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下降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其中,国有经济投资54.16亿元,下降9.2%;集体经济投资4.95亿元,增长40.2%;其他各种经济类型投资70.89亿元,增长65.7%。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46.19亿元和16.05亿元,增长40.0%和11.1%;更新改造投资19.66亿元,下降29.8%。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进一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拓宽投资领域,用好国家投资资金,加大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总额增长。第一产业投资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3%;第二产业投资40.16亿元,增长29.5%;第三产业投资87.53亿元,增长17.6%。继续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公路建设、水利工程、能源建设和城市基础等重要投资领域得到进一步加强。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50万元以上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02个,新增固定资产28.2亿元。全年通过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有:煤炭开采6万吨/年,水力发电1.13万千瓦,水泥36万吨/年,新建公路33公里,改建公路359.9公里,新增中小学校学生席位15563个,新增医院病床99张,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6.1万吨,白酒1.8万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52个/年。
五、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816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365公里。全市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14.8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24.07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年末电话用户达55.62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8.2户/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为37.5户/百人。年末全市通电话村达1796个,占全部村数的78.1%,农村电话普村率为2.9户/百人。年末全市有移动电话用户53.87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3.7%。
旅游业继续发展。全年国内游客1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2亿元,增长710.0%。入境海外游客810人次,外汇收入24.3万美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市场销售走旺。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 49.65亿元,增长12.7%;农村(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6.59亿元,增长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9亿元,增长11.4%;餐饮业11.98亿元,增长19.9%;其他行业0.36亿元,增长71.4%。以住房、旅游、信息产品等为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逐步形成。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55.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实现利润总额21461万元。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3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进口1131万美元,增长22 %,出口4181万美元,增长27.2%。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进展。全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9个,实际利用外资 1253万美元。引进市外项目336个,引进市外资金26.67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增加。2003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388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7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6669万元,增长16.7%;地方财政支出完成383527万元,增长13.8%。
金融机构存贷余额增加。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4146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9.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45625万元,增长19.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65707万元,增长12.0%。
保险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2003年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60667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财险保费收入17666万元,增长3.0%。人寿险保费收入41928万元,增长45.5%。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472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11528万元,人寿险赔付2712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末,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人数136.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5万人。其中高等学校在校生13829人,中等专业学校11615人,普通中学474008人,职业中学9544人,小学851774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99.2%。
科技研究开发取得进展。年末有县以上政府研究与开发机构8个,从业人员206人,其中科技活动人员152人。经费支出4566万元。年末有民营科技企业56户,从业人员5110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128人,全年研究开发支出1524万元。
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 84701人,其中有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15657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258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3个,藏书91万册。博物馆3个。年末全市有广播电视台1 座,乡镇广播站216个,广播覆盖率为 79.2%。电视覆盖率88.3%。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27个,医疗床位9987张,卫生技术人员13001人,其中中西医生5367人,护师、护士3037人。全市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6571人。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全面发展,全年成功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34次,参加运动员15万人。年末全市达到国家锻炼标准人数79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38226万元,比上年增长279.3%,大气总量浮微粒年平均值0.098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8.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55.9%,比上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1.9%,比上年上升了32.9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33.2%;建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1.9%。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0个,面积51.2平方公里。全年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项目18个,完成限期治理投资额407万元。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根据市计生局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5.0‰,死亡率为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9‰。根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总人口为733.80万人,比上年末净增5.55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6元,实际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1919元,实际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40元,增长4.4%。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248元,增长2.1%,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5 台,电冰箱88台,洗衣机91台,家用电脑18台。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视机80台,电风扇60台,洗衣机31台。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657个,城乡各类福利院床位3300张。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7.8%,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救济人数20422人。
注释:国内生产总值和有关产业产值指标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