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常德市统计局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国家启动经济、扩大内需、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的机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据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54.9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133.6亿元,增长14.1%。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上年的29.9%、39.7%、30.4%优化为27.6%、38.9%、33.5%。经济总量在全省各市州中雄居第三位。但我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品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困难;有效需求不足,对外贸易徘徊不前;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在调整中平稳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1年我市农业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养殖业产值比重上升,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五个百万亩"工程初见成效。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4.9%,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除林业产值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他三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种植业73.8亿元,增长1.7%;牧业67.5亿元,增长5.9%;渔业20.8亿元,增长13.1%。农业商品产值达到108.1亿元,增长14.2%。商品产值率达65.5%,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 249.0万吨 -11.9
其中:谷物    235.6万吨 -11.8
棉花 9.1万吨 23
油料 38.9万吨 -3.2
其中:油菜籽   36.5万吨 -2.1
麻类 2.4万吨 60
水果 29.4万吨 22
其中:柑桔     23.8万吨 8.2
果用瓜 36.4万吨 49.8
蔬菜 137.2万吨 3.7

林业有新的进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8千公顷。四旁植树4081万株,森林覆盖率为40.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其产值已大大高于传统农业产值,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及牲畜头数如下:

2001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总产量 51.4万吨 7.5
其中:猪肉 31.8万吨 6
生猪出栏头数 460.9万头 6.1
水产品总量 24.3万吨 7.5
牛出栏 16万头 2.6
羊出栏 170万只 17.8
家禽出笼 9777万羽 9.3
禽蛋 28.3万吨 6



    农业的丰收推动了我市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48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二产业产值258.1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产值63.9亿元,增长2.7%。第二、三产业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66.1%。农村中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25.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建设得到加强。2001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7.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2%,农业机械总台数达29.25万台。农村用电量5983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9%,化肥施用实物量107万吨,下降1.8%。农村水利建设得到了加强。全年水利建设投入工日6417万个,完成土石方6419万立方米。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01年全市以优化资本结构、增产增收、技术改造作为突破口,把改革与改组、改造与解困相结合,全面推进“两个买断”举措,使我市工业获得了新的生机,工业经济逐步走出困境,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362.6亿元。其中限额口径工业总产值实现163.7亿元,增长14.7%。在限额口径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实现91.5亿元,增长9.9%;集体工业实现26.8亿元,增长15.9%;股份制企业实现26.9亿元,增长16.3%;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实现11.6亿元,增长31.5%。实现销售产值163.6亿元,产销率为99.9%,比上年降0.6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税43.32亿元,增长23.9%,实现利润8.45亿元,增长73.3%。企业亏损面比上年下降6.1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减少39.2%。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产业优势,对经济总量和财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48家,其中超过亿元的26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88家,其中过500万元的17家,过1000万元的10家。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居全省前列,实现利润总额居全省第二位。几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

2001年产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 83.8万吨 2.4
发电量 37.6亿度 18.2
4.26万吨 16.4
5499.95万米 14.8
7.22万吨 6.3
卷烟 74.84万箱 3.9
机制纸及纸板 12.75万吨 20.1
化肥 12.97万吨 4.9



    建筑业生产有所增长。2001年全市注册登记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45.28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31881元/人,增长41.7%,房屋施工面积47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20.5%和16.5%。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增长快,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2001年,全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类建设资金,加一方面加快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9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54.9亿元,增长12.4%。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5亿元,下降0.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33.8%;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完成投资9.11亿元,增长64.6%。商品房销售量达到52.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0%。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竣工11个,续建14个,新开工10个,8个进入前期准备;重点工程共完成投资额40.8亿元,成为我市投资大幅增长的重要支撑。一批批重点工程项目的上马、建成,一方面使常德仍处全省投资大市之列,一方面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后劲。

四、交通邮电


    交通邮电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3%。邮电通讯能力增强,运输状况有较大改善。全年交通运输业完成全社会客运量8046万人、客运周转量346539万人公里,货运量2985万吨、货运周转量261326万吨公里,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常德水陆空现代立体交通网已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发展我市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条件。
    邮电通讯事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年末市内电话达到36.2万户,农话达到41.7万户,移动电话超过3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6.2%、7.2%和35.5% 。

五、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1年,国家启动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产生明显效果,消费品市场出现了稳中趋升的良好态势。2001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8亿元,增长10.2%。其中城市26.8亿元,增长9.8%;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99.2亿元,增长10.1%,分经济成份看,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5亿元,下降2.9%;集体经济11.5亿元,下降2.5%;非公有制经济103.9亿元,增长13.8%。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80.6%。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2%,定基比下降1.8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看,大多数商品下降,价格指数成负增长格局:食品类价格指数97.5%,衣着类96.9%,家庭设备用品及设备类98.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92.9%,交通和通讯类98.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97.4%,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价格比上年有所提高,价格指数分别为102.1%、103.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在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方面,外贸工作渐趋活跃,利用外资明显回升。据统计,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8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8%,其中出口2512万美元,增长35.9%,进口2357万美元,增长169.4%。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7家,总投资6.7亿元,合同外资额5300万美元,新到位外资480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7.3%、33.8%和17.8%。
    旅游业快速发展。桃花源、花岩溪、柳叶湖、夹山寺、壶瓶山等景区旅游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高,顺利通过桃花源4A景区和花岩溪、柳叶湖、夹山寺3A景区的评定。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全年旅游综合收入15.7亿元,增长21%,接待入境旅游者1.82万人次,增长21%,旅游创汇830万美元,增长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2001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增11.6%,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收入3.4亿元,增长3.3%。国税地税完成各项税收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增值税11.2亿元,增长11.2%,消费税22.2亿元,增长16.7%。全年金融运行平稳,存款大幅度增长,贷款力度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9亿元,比年初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172.8亿元,增长18.0%;各项贷款余额235.3亿元(不含剥离的贷款),增长8.3%;其中短期贷款196.6亿元,增长9.2%;中长期贷款25.9亿元,减少3.6%;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分别增长16.7%、16.4%。
    保险业持续发展。据抽样调查,全市年人均储蓄性保险支出为215.35元,比上年增长29.2%,寿险市城区占有率达87%。

八、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活动日趋活跃。来常考察、讲学和指导工作的专家、学者增多,德山高新技术工业园顺利开园。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15个,其中独立科技机构34个,企业科技机构81个,民营科技企业112个,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实施区、县(市)以上科技项目135项,已投产项目创产值12.89亿元,创利税1.96 亿元。技术市场活跃,年末技贸机构788个。全年签定各类技术合同1741个,成交金额1.51亿元。专利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专利申请量1903件,授权量133件。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展开,社会办学比例扩大。全年高等院校在校学生8435万人;普通中学333所,在校学生35.0万人;职业中学35所,在校学生1.9万人。年末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8万人。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各格率98.9%,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2.0%,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67.2%,职业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49.7%。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网络扩展、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文化市场逐步规范。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各类文化艺术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广播电台3座,中短波发射转播台3座、电视台3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7.0%,电视人口覆盖率92.0%。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卫生机构344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9万人。在血吸虫防治工作中,全年查螺面积168.7平方公里,查出有螺面积136.1平方公里,实际灭螺面积51.6平方公里,治疗血吸虫病人1.6万人,占实有病人总数的34.8%。妇幼保健工作取得进展,全年产检人数4.3万人,占产妇总数98.0%,产妇住院分娩人数3.9万人,占产妇总数的90.7%。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全年获一级运动员资格5人,二级运动员资格106人,参加省以上运动会获金牌19枚、银牌23枚、铜牌14枚。92.3%的在校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练标准》。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赛、常德市第三届运动会等赛事。群众性体育运动生机勃勃,运动水平明显提高。

九、人口与劳动就业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96.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25.5万人,占总人口的21.1%,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农业人口470.5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全年人口出生率7.58‰,人口死亡率5.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49‰,比上年略有提高。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全市国有集体及其他单位从业人员26.46万人,比上年减少7.8%。城乡个体工商户超过12万户,私营企业2144户,私营企业雇工3.6万人。年末国有单位实有下岗职工3.6万人,下岗职工累计安置率64.8%。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十、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4元,比上年增加416元,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211元,比上年增加98元,增长4.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0元,增长4.5%。居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消费支出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46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40元,增长6.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6.9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社会福利和劳动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社会福利类收养单位115所,床位2496张,收养孤寡幼老1978人。城乡低保对象11.40万人,全年低保额1835万元。另,农村定期救济9945人,农村临时救济60848人。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21.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9.2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全市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0个,完成限期治理投资1560万元,依法关停取缔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厂矿。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700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14亿标立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48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5%、90%和91%。园林绿化建设取得成效,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9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