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国内国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对莱芜区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区经济稳步回升、持续向好,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步向好。初步核算,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1.6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9.54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77.33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304.73亿元,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4:42.2:48.4调整为9.3:43.2:47.5,三产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 115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5%。

“六稳”“六保”落实有效。通过出台一揽子措施,帮助企业纾困解困,复工复产进度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生产生活秩序快速恢复。就业稳步好转,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的110%。全面落实扶企惠企政策,发放稳企稳岗资金4.8亿元,选派423名企业服务专员,沉到一线送政策、送服务,助力经济企稳回升。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9.02亿元。粮食喜获丰收,比上年增长1.2%。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9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67.9%,比上年扩大27.9个百分点。基层运转保障有力,争取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28.6亿元;各级财政下达转移支付14.56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6.23亿元,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二、改革

“去产能”改革持续深入。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关停宝鼎煤焦化2座炭化室高度3.8米焦炉、2座炭化室高度4.3米焦炉,并通过市钢办验收,完成 119万吨焦化产能压减任务。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加快“一次办成”改革,110项业务实现“一窗受理”“一次办”“马上办”,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改革,实现“一次不用跑”;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45证合一”,商事登记实现“跨省通办”,企业开办全流程最快45分钟完成,22个行业实现“一证准营”“一码覆盖”“一证通行”,三级政务服务实现全覆盖,“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不超过15个工作日。推行“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发放电子营业执照13554 户。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进行事业单位改革、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莱芜高新区整合重组顺利完成。区属国企混改取得新成效,赢昊集团和中铁建深度联姻,引进战略合作投资11亿元。

三、 创新与动能转换

创新活力逐步显现。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全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79件,比上年增长27.6%,企业有效发明专利387件,比上年增长27.3%;新授权发明专利114件,比上年增长60.6%。创新创业活力激发,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长4%,年内77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期高企数量由年初86家增长到136家,增长近60%,135家企业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平台总数达到75家。新增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瞪羚”企业4家,培育科技创新和孵化平台5家,技术合同认定额达5.1亿元。

“双招双引”亮点纷呈。建立“1+5+N”招商机制,开展线上线下招商活动6次,签约过亿元项目62个,实际利用外资3563万美元,获评2020中国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全面落实“人才新政20条”,引进高层次人才62名,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专业人才15名。

新开工大项目有量有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开工过亿元大项目82个,在建项目150个,12个项目入选省重点、38个项目入选市重点,20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大项目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新产业、新动能加快集聚。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5.8%,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核心区建设拉开框架,智能网联重卡一期顺利投产,重卡二期、德国凯傲叉车项目加快建设,16个配套项目集中入驻。豪驰新能源商用车整车下线。莱芜医药产业园二期投入使用,博科集团等30家药企全面入驻,砷诺基阿可拉定完成三期临床,华安可降解心脏支架、朗润核磁共振投产上市。朗进、力创、正泰线缆等26家企业分别被评为全市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实体经济领先企业。

新经济主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增规上企业 172家,其中:工业32家,贸易业89家,服务业12家,建筑37家,房地产2家。新发展市场主体16426家,增长17%。新增个体工商8205户,比上年下降1.25%。全年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有限公司)4719家。

四、农业、农村

农业生产稳固有序。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9.34万吨,同比增长1.2%。蔬菜播种面积32.87 万亩,总产量111.2万吨,比上年下降9.2%;瓜菜类产量4.49万吨,同比增长12.73%;主要畜禽品种猪牛羊禽肉类产量合计达到5.12万吨。

 

表1 2020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单位:万吨)
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9.34 1.2
夏粮 3.67 0.5
秋粮 15.45 1.3
棉花 0.06 -69.6
花生 1.85 21.1
水果 10.36 -5.8
蔬菜 111.19 -9.3
其中:生姜 28.93 -17.3
大蒜 26.70 -26.1

注:粮食指标包含鹏泉街道

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速增效。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都市精致农业,组建产业联合体6个,已批复3个,打造市级蔬菜标准园8个、菜篮子保供基地4个、渔业标准园9个;加快省级山楂之恋、市级莲花山茶旅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分别完成投资18561.27万元、6560.27万元;新增高标准农田1.2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2万亩。新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3家,认定“三品一标”77个,“莱芜猪”地标获评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莱芜区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全省首批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大王庄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牛泉镇、杨庄镇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234亩,盘活闲置低效土地3800亩。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推行区属国企参与乡村振兴新模式,提升改造“四好农村路”342公里,完成农村通户道路硬化690万平方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改造提升80个村、新建42个村,处理率超过35%。建成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40个、示范村4个。泰丰食品获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家庭农场5家,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8个,成功列入全省日光温室补贴试点区。55个村完成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40处,改造农村清洁取暖2.3万户,完成农村改厕1.1万户,改造农村危房1093户。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向好。规上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26.82亿元,同比增长12.0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65.14亿元,同比增长14.8%,增速排全市第五位。

产品产销衔接稳定。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100.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实现出口交货值52.9亿元,同比增长18.9%。

表2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比上年±%
铁矿石原矿 万吨 565.93 1.56
铁矿石成品矿 万吨 497.58 12.09
钢材 万吨 896.42 1.74
生铁 万吨 842.32 11.19
粗钢 万吨 344.68 3.57
铸铁件 万吨 2.20 -10.80
铸钢件 万吨 0.28 120.25
橡胶轮胎外胎 万条 18.65 -37.29
金属冶炼设备 万吨 2.35 31.12
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 360 4.96
矿山专用设备 22194 106.84
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 台(套) 5702 18.27
水泥 万吨 65.61 -12.57
商品混凝土 万立方米 168.01 -3.36
电力电缆 万米 1.88 -29.40
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 千瓦 347831 29.85

 

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312.28亿元,同比增长13.69%;实现利润27.71亿元,同比下降4.18%;利税46.3亿元,同比增长1.66%。新兴产业效益良好,全区规模以上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0%。

建筑业发展壮大。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9亿元,同比增长1%。年末纳入统计范围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达106家,比上年增加33家。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下降51%;第二产业同比增长24.9%;第三产业同比增长4.3%。

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48亿元,同比下降16.36%,其中,住宅投资33.07亿元,同比增长1.43%。房屋施工面积267.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04.5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95%。竣工面积30.6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1.5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3.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41%。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17个,完成投资56.7亿元,同比增长83%,泰嘉不锈钢建成投产,泰钢、九羊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上云企业500家,30家企业获评市级数字化工厂、智慧车间。

七、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06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实现同比正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商品类值中,基本生活用品消费旺盛,粮油食品类、服装类分别增长 20.1%、35.2%。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体育娱乐用品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9.6%、166.2%和 147.3%。网络零售和快递业协同快速发展,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13.6%。

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营昊物流交易中心、赢昊财富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省工委旧址陈列馆主体完工,房干景区、雪野航空科技体育公园入选全省首批旅游示范基地。全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增速快于第三产业2.5个百分点。重点行业看,全区规模以上装卸搬运仓储业-通用仓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5.1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178.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租赁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31%,降幅小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9.3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不断拓展。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22.99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出口67.08亿元,同比增长14.8%;进口55.91亿元,同比增长25.4%。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新增出口实绩企业40家,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八、交通、旅游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年累计投资3.8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75.528公里,自然村通达工程10.604公里,养护工程255.715公里,危桥改造3座,新建公交站亭110处。2020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3502.9公里(含县、乡及村道),其中,一级公路82.663公里,二级公路278.04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 201.3公里/百平方公里(含县、乡及村道)。

全域旅游加快发展。2020年,彩石溪景区、709文化产业园分获国家3A级景区。房干生态景区和雪野航空科技体育公园分别被评为全省第一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雪野镇房干村、茶业口镇卧云铺村评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旅游特色村)名单,牛泉镇庞家庄、鹁鸽楼等6个村纳入山东省村庄景区化培育名单;抖音公众号“掌上莱芜”、今日头条“莱芜文旅”阅读量分别突破1亿,列入全国政务新媒体第一方阵。目前,我区共有A级景区18家,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12家、2A级景区3家。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旅游强乡镇5个、省级旅游特色村10个、省级采摘园13家,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个、省级传统村落9个,“泉城人家”民宿10家。受疫情影响,2020年游客人数601.7万人,同比下降46%,旅游收入31.8亿元,同比下降49%。

九、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43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税收占比为81%。公共财政支出62.6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财政八项支出44.82亿元,同比增长19.43%。

金融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14.19亿元,同比增长13.89%;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94.73亿元,同比增长7.74%。

资本市场实力继续增强。新挂牌上市企业3家,挂牌上市企业达到 28家,累计引进股权投资4.46亿元。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体育事业加快发展。2020年,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18所,小学68所(含民办华清园学校),九年一贯制9所。在校中小学生人数76027人,教师6495人。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销控基本完成。幼儿园335处,幼儿教师3656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83处,公办覆盖率50.23%,普惠性民办幼儿园139处,普惠性覆盖率91.8%。推动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资源加快优化整合,建成标准化家长学校80所、标准化考场605个,完成校园提升工程5所、操场10处。新建提升各式足球场17片、健身工程110处。

文化事业产业全面繁荣。农家书屋841个,补充更新图书 5万册。建设泉城书房1处,书房面积300平方米,图书达到8000余册,实现与济南市图书馆通借通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41个,建成率达100%。完成农村电影放映工程10092场次、千场文艺走基层活动演出841场次。为有意愿的9357户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安装有线电视、4937户安装直播星,14294户贫困家庭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15个镇(街道)实现了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全覆盖。709小三线文化园成为全市唯一入选全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项目。吴伯箫故居修缮完成、茶业口镇摩云山梯田完工验收。金家羊汤、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评选的18项区级非遗项目进入公示阶段。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12处,市级3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项、省级12项、市级非遗项目130项。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健康莱芜建设,新城医院接近尾声,引进重点医疗项目2个,名医团队11个,创建社区医院3处,创建省级示范村卫生室4个。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4个,拥有病床床位1497张,卫生技术人员2232人。

十一、城乡建设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口镇、羊里、雪野、方下撤镇设街,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水城”概念性规划编制完成,铺设污水管网16公里。2020年推动3110套棚户区改造任务顺利开工,加快补齐老旧小区水电气暖、民生服务设施等短板,实施改造老旧小区30个,涉及2532户,总面积25万㎡;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开工3部;开工建设平价超市、政务服务中心等公共停车场项目。

农村宜居环境持续改善。建设农村公厕243座,实现了全区300户以上自然村至少建设1座标准公厕的目标。完成农村改造834户,其中,改造建档立卡贫困户536户,对全区119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屋全部进行了鉴定。超额完成清洁取暖任务,累计改造292个村居7.5万户,基本实现全区平原地区清洁取暖全覆盖。

十二、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中央、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基本完成。雪野风景名胜区专项整治全面完成。立体化治霾。取缔主城区小煤炉、小柴灶近2万户,完成115台工业炉窑淘汰提升;完成97台燃气锅炉低氮改造和淘汰任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约18000余户,空气质量改善率达到14.5个百分点。大力度治水。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国控断面、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三类水标准。全方位护绿。成立赢州资源公司,开启国有企业参与砂石资源治理新模式,创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持续巩固脱贫实效。争取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6亿元,其中用于产业项目资金8704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8个。75个省市贫困村均达到“五通十有”要求,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2.16万户、3.55万名贫困人口、22户54人即时帮扶户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进展。

人口平稳增长。全年出生人口8008人,出生率5.7‰;死亡人口2829人,死亡率2.8‰;自然增长率2.9‰。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421元,同比增长2.9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473元,同比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4元,同比增长4.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99,比上年缩小0.04。

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2%,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460元提高到490元,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55元;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分别由485元提高到510元,每人每年3642元提高到4200元;成立区级残疾人托养中心,建成残疾人康复站7处、农村幸福院3所、农村社区服务中心2处。

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含原莱芜高新区

 

注:

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或快报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20年的统计年鉴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4、以上数据不含原莱芜高新区。